秀玉是從十四福晉那兒聽說德妃的娘家的那位侄孫最終還是沒能進得了國子監這件事的。
不用想也知道,德妃口中的才學極好怕是要打個大大的折扣的。
就算國子監的官員看在德妃娘娘的面子上收下了銀子,想要進國子監最終還是要看有沒有真才實學不是。
若是前幾年,德妃怕是會因為此事再召秀玉進一回宮。
就算找不了她什么麻煩,變著法兒的給她添添堵,德妃還是能做到的。
她這回之所以沒再召秀玉進宮并不是因為秀玉這個兒媳婦在她心里變得重要起來了。
是因為聽說順天府的考官戶部侍郎汪霦、贊善、姚士藟因為七取士不公而被奪職了。
這時候德妃想來無比慶幸她的那位侄孫沒能進得了國子監。
因為這事沒辦成,那幾位收了銀子的官員第二日便把銀子退了回來。
如此一來頂多算是這位侄孫由家中的長輩帶著,和這幾位大人吃過一回茶罷了。
就是真要查,明面上也是查不出什么來的。
秀玉這也算是誤打誤撞的幫了德妃一回,故此德妃也不好再尋她的麻煩了。
得知此事后高興的人除了德妃娘娘,還有四爺的幕僚鄔思道。
當年他就是因為主考官員取士不公而名落孫山的。
他自恃才高,不屑與庸人為伍。
豈料那些庸人們與他走的還真不是同一條道。
這些人私下里偷偷摸摸的去找了主考官,送了什么東西沒人知道,左不過的些銀子或是地契房契罷了。
他知道考進士與前兩次不同,也沒奢望自己能連中三元,只要自己能位列一甲便心滿意足了。
到了放榜之日,他一大早就去看榜了。
他對自己有信心,自然是從前頭看起的。
這一看下來可不得了,他的確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可他的名字在副榜的最后頭。
這于他而言和落榜有何異
他以為那些主考官們雖然收了賄賂,可也是不敢做的太過的。
或許于他們而言這的確是個兩全其美的法子。
送了禮的人名字往上挪一挪,有真才實學的人自然就要往后讓一讓。
他們以為他們做得已經夠隱秘了,可但凡是應了考的,又有誰看不出來呢
他們不過是揣度著一眾舉子們心想著這功名得來的不易,不敢鬧起來罷了。
旁人遇上這事頂多約上舉子喝喝悶酒,在席間感嘆上一句同進士也是進士的話也就過了。
呸,這話用來糊弄別人可以,想糊弄他,那是萬萬行不通的。
同進士也是進士,那豈不是如夫人也是夫人了
若真是如此,夫人賣這犯了錯如夫人的時候怎么就沒見有人來攔上一攔呢
說到底不過是尊卑有別罷了。
文人相輕是常有的事,他要是認下了這個同進士的名頭,還不知道要受多少窩囊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