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大臣提議要拆了榆林的糧倉,讓胤禎給保下來了。他不僅要保糧倉,他還要清沙。
現在胤禎領兵出征了,自然是顧不上再管這事了,這事就成了胤祥的了。
其實就算胤祥不管這事,皇帝也是會管的,畢竟榆林是西征大軍的必經之地。
胤祥想著與其被皇帝差遣過去,還不如自己主動求著要過去,這才進宮見了皇帝。
胤禎之前為了這事是給皇帝上了折子的,皇帝看他折子里說要讓當地的官兵自己動手清沙,批了這折子后也就把這事給忘了。
直到這次戰事起來了,他才又想起了榆林的這個糧倉。
他之前想著反正沒戰事,當地的駐軍就是動作再慢,這沙總有被清干凈的一日。
現下看來,這沙不趕快清理完是不行了。
皇帝不知道的是,其實也不是當地的官兵們動作慢,是因為他們清得了沙卻管不了天氣,前腳才把沙給清理了,后腳就又變天了,他們也挺無可奈何的。
要西征了,他們自然也是要上戰場的,之前他們還覺得每日操練耽誤了清沙,現在想想,還好他們保命的本事還沒丟,血性也還沒被磨沒了。
他們知道保住糧倉的人是現在的大將軍王,心里對他自然是萬分感激的。
不過比起大將軍王,他們更敬佩十三阿哥。
十三阿哥能有俠王之名可不僅是因為他跟著四阿哥辦的那些差事一件比一件漂亮,還因為他路見不平就拔刀相助。
軍中雖然都是男子,可還真保不齊家中的長輩或是小輩就被他助過。
他的好些事都被說書人編成了故事,雖然沒有指名道姓的說故事里的人是他,可大家又不傻,又怎么回猜不到故事里說的人會是誰呢
就算他不是皇子,只是個俠客,大家就夠想見他的了,再加上他還是個皇子,大家就更想見他了。
哪怕十三阿哥不會清沙,給他們講講故事也好呀。
士兵們沒想到的是,他們沒聽到十三阿哥給他們講故事,他們成了給十三阿哥講故事的那一個。
十三阿哥一聽見有新故事聽就兩眼放光,走到哪兒都能坐,給什么就吃什么,這樣一個阿哥,他們又怎么忍心看著他因為聽不到好聽的故事而惆悵呢
至于胤祥是真惆悵還是裝的,那就只有他自個兒知道了。
和胤祥相比,胤禎的日子可就沒這么好過了。
他是皇帝的兒子不假,他也是大將軍王不假,可真要上了戰場,他的身份恰恰就成了他的催命符了。
胤禎的武藝是極好的,且兵書他也是讀的極熟的,他以為他上了戰場雖然不能說指揮若定,最起碼是不會出什么差錯的,結果他的第一仗就吃了敗仗。
他會吃敗仗不是因為他的第一場仗打輸了,而是因為他忘了窮寇莫追的道理,在艱難取勝之后還領著人去追逃跑了的敵方士兵,卻不知對方也是留有后手的,要不是他帶的人拼命護著他,他說不定真就有去無回了。
這一仗過去他才明白了什么叫做以命換命。
副將參將們服不服他不好說,他是知道有好些士兵是不服他的。
他原本想著他這一仗一定要打得漂亮,讓他們不得不服,這下好了,不服他的人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