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顆褐矮星,其光亮是從地面向高空傳導的。對這個處于這個星球內的生命來說,他們的“太陽”真的在地底下。
這是一個很奇妙的世界。隨著不斷下落,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濃厚的大氣層。
大氣的主要成分也在迅速檢驗中,有15%的氧氣,26%的氮氣,二氧化碳濃度高達53%,剩下的是稀有氣體、惰性氣體、水蒸氣等等,占據6%的樣子。
如果不看二氧化碳的含量,這個星球適合人類居住——只需要改造下肺部、增加氧氣的利用率就行了。
普通人在含氧量低于19.5%的情況下,就有可能產生危險。但如果經過訓練、輔助藥物等,短時間內,人類最低可以承受10%的含氧量。
青藏高原和海平面相比,相同體積空氣的含氧量只有65%,也就是相當于正常情況下氧含量的14%、甚至更低。
所以15%的含氧量,理論上可以支撐普通人類的生命的運動。
而有大量的氧氣,就代表有植物類型的生物。
氧氣,其實是植物的廢氣。自然界可以產生少許氧氣,但因為氧氣活躍,會與物質發生氧化反應而不斷消耗。想要星球內持續有氧氣存在,必須有植物或類似的生命。
飛行器繼續下落,當下落到0.7個大氣壓時、也就是相當于青藏高原的氣壓位置時,飛行器終于發現了這里的生命,那是一種隨風而動的漂浮植物,那些從太空看上去一塊塊的“云朵”,竟然是這種植物形成的。
這些植物呈現黑褐色,葉片朝向地面,可以最大限度吸收這里可憐的光照,簡單掃描后發現,這些植物生長很緩慢。
但這些植物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它們凝聚的“云朵”中,存儲了大量的水分,就如同真正的云朵那樣蓄水。
不過大量的云氣會阻擋光照,云氣少了又會干旱。所以植物的生長方式就是“分裂”。
面積越大,聚攏的云氣就越多,相互間的光照就越少。此時植物的部分地方就會死亡、腐朽,最后分裂成小型的“草坪”。
這些植物還有氣囊,但飛行器沒有條件測試,估計可能是氫氣吧。植物產生氫氣的手段其實很簡單的。
飛行器繼續下落,在一個大氣壓的位置、也就是“地面位置”,遇到了動物。這是一種類似蝙蝠的生物,不過大肚子看起來像是氣囊,那小小的翅膀更像是魚鰭的效果。
隨后有更多的生物出現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一點點展露。
不過這里沒有真正的地面,飛行器繼續下落,楚飛也看到了飛鳥、游魚、海蜇(氣球)等等生物,有些可達十幾公里長度。
當然也有無氣囊的生物,它們會停留在漂浮的植物上休息。這些沒有氣囊的生物大多是掠食者,速度極快,但耐久度不足。
飛行器不斷下落,光亮逐漸增加,生態系統越發精彩。
直到下落到7個大氣壓的位置時,楚飛發現了建筑的痕跡——不是動物的窩棚,是正正經經的建筑,還是藤木結構的建筑,建筑上方還有“氣球”吊著。
建筑,是智慧生命的象征之一。
而建制完美的建筑,不僅僅意味著智慧生命,更意味著出現了文明。
炎黃“文明”的開端,就是鉆木取火(燧人氏)、有巢氏。嚴格的說,在這之前不能稱之為文明,只能稱之為部落。
看到了文明的痕跡,楚飛眼睛放光,但并沒有立即停下,而是驅動空天飛機在這個空層開始游蕩起來。
【劇透:在這樣一個超級龐大的生命世界里,留下一個信仰或傳承會如何?】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