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漸亮,白茫茫的重重迷霧在山川間戀棧不去。
潼關城外,一座林木茂密的小山坳,厚厚的積雪鋪滿地上和樹冠,到處一片素白。
余滄海背倚大樹,閉目盤坐在一方青石上,呼吸綿密悠長,鼻間迸出的白蒙蒙水汽凝兒不散,幾似游蛇倒垂,顯然其一身道家內功已然登堂入室,非同一般。
二十余個身著藏袍的青城派弟子或依著樹干,或臥于青石,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周圍的樹林中,熟睡的鼾聲此起彼伏。但他們都擁著獸皮披風或毛毯,道袍內還穿著夾襖,并非如同余滄海一般只著一襲單薄道袍,卻是內功尚淺,不能自主御寒。畢竟,在武者的內功未曾達到一定境界之前,只能夠小幅度的抵御寒冷、炎熱,絕不可能視北方的寒冬如無物。特別是在睡眠之中,全靠內息自主抵御夜間陰濕寒氣,若無高明的內功心法輔助,這點兒抵抗力比普通身強力壯之人強不了多少。
似這般僅憑打坐調息就輕輕松松的渡過漫漫雪夜的深厚功力,余滄海原本以為自己在將將而立之年才能勉強達到,就像師傅長青子,便是在三十余歲才達到這般內功修為。畢竟,青城派武功原本就不以內功見長,不說普通弟子們修習的基礎內功不怎么高明,就算他這個掌門所修習的青城秘傳的青玄勁,也不過勉強達到上乘內功的級別,習此功者的功力進境并不算快,也沒有道門玄功的厚積薄發之勢。
少時的余滄海心高氣傲,卻也覺得,就算自身的資質勝過師傅長青子不少,但也不太可能在三十歲前將青玄勁修煉到寒暑不侵的高深境界直到三年前的一天,在那個余滄海永遠也忘不了的日子里,他竟然被與他年紀相仿的華山掌門岳不群一招擊敗,更被岳不群以詭詐手段和口舌之利反復揉搓,以致聲名盡喪,淪為秦、蜀兩地武林人士的笑柄。余滄海少年得志,被蜀中武林譽為年輕一代的第一高手,卻是從未想過自己會有成為別人踏腳石的這一天。羞憤欲死的狂怒過后,余滄海心中淤塞著無窮無盡的恨,唯一的念頭就是要報仇雪恨,在未來的某一天,以同樣,甚至更狠辣的手段擊敗、折辱岳不群,洗掉岳不群施加給他,施加給青城派的奇恥大辱
只可惜,縱然余滄海在之后的兩年間日夜苦修,陸續練成青城派流傳的多種絕技,功力大有進境,但卻自覺仍舊遜色昔日的岳不群一籌,更何況岳不群的年紀同樣處于武者的黃金成長階段,其武功進境之快,可謂日新月異。僅從特意搜集的江湖消息來看,余滄海便能夠肯定,兩年后岳不群的武功亦是今非昔比,二人之間的差距很可能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拉得更大了急切之下,余滄海不顧師門遺留的祖訓,服用了青城秘傳的一枚“摧心丹”。
其實,這摧心丹本非青城派所創,乃是二百余年前的元末亂世之時,青城派的一位掌門行走江湖時鴻運當頭,誤入了一位已經逝世多年的前輩高人的隱居洞府,在其遺物中搜尋所得此丹藥秘方。同時得到的,還有更珍貴的摧心掌、無影幻腳、玄幽氣這三本秘籍。
青城派創自北宋年間,傳承數百年未絕,理論上似乎不缺武功秘籍,但實際上,數百年滄桑起伏,青城派原本的核心傳承武功“青”字九打、“城”字十八破早已殘缺不全,只有從二者中演化而出的松風劍法尚還完整,倒是藍砂手、青蜂釘、青城飛臉、青城鬼煙等雜七雜八的偏門武功基本上還留存完好,但卻不足以當作名門大派的核心傳承。
因此,那為青城掌門意外得到如此玄妙武功秘籍后,當真欣喜若狂,直呼此乃青城歷代祖師保佑,合該青城道統不絕。但當他細細翻看了秘籍之后,卻又不禁眉頭緊皺,臉色變幻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