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不管在何種領域,若要真正如魚得水,臻至化境,是否擁有恒常不移、萬變猶定的上乘心性,實乃重中之重。
而這修心養性,正是儒家的拿手功夫。
“上明三圣伏羲、文王、孔子浩然之道,下辨三古人事之紀,別真偽,明虛實,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聽到這幾句,裴矩不禁暗暗咋舌。
只將太史公司馬遷對春秋的精辟評論稍稍改動幾個字,添上周易宗旨,竟成了霧里看花、似是而非的神奇心法。
既可隱喻調理內氣之道存亡斷續,補敝起廢;
亦點明克敵制勝之法去偽存真,避實就虛,果決一擊;
更可矯正治國理政之行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
此心法“微言大義”之稱,著實名副其實,幾乎就是什么領域都能派上些許用場的萬金油
當然,前提是修習此心法之人學識淵深,博古通今,能夠舉一反三,自行腦補,真正將心法融會貫通,并知行合一,付諸實踐。
否則,不過是一篇糅合周易、春秋部分心得的儒家論文罷了
裴矩一邊凝神細聽,一邊稍作參悟,不多時就將這篇寥寥千余言的心法牢記于心,一字不漏。
然而讓他驚訝的是,真正通篇瀏覽之后,發現此心法竟未高談闊論什么形而上的儒家正大光明境界,反而是暗暗圍繞著逆勢與順勢發揮,即正反之道。
用在武學兵法之中,就是如何在逆勢之時堅守心境,積聚力量,反轉局勢,又如何在順勢之時堂堂正正、浩浩蕩蕩如摧枯拉朽般擊滅對手,不給對手任何反擊之機。
皺眉凝思一會兒,裴矩目光一閃,真正的心法都要考慮因勢利導的實用性,而所謂的正大光明泛之又泛,空之有空,基本上只能算是指導性的口號,諸后輩學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以當作具體而精微的武學心法流傳后世。
見得裴矩從沉思中回神,裴讓之關切的問道“矩兒記得幾成又懂了幾分”
裴矩慚愧道“侄兒只記得六七成,懂得一兩分有負伯父厚望”
裴讓之微笑頷首,贊道“很不錯了
你祖父創了這春秋簡易千字心法之后,曾有規定,家中子弟在二十歲前,只能聽聞一遍,能得幾分就是幾分,個憑造化。二十歲后,才能通讀全篇,矢志精修
可不怪伯父吝色”,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