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總戎東伐。以越王宇文盛為右一軍總管,晉國公裴矩為右二軍總管,隨國公普六茹堅為右三軍總管,譙王宇文儉為左一軍總管,杞國公宇文亮為左二軍總管,廣化公丘崇為左三軍總管,齊王宇文憲、陳王宇文純為前軍。——《周書·武帝本紀》
伴隨著史官如刀之筆落下,宇文邕二次御駕東征終于正式開啟,二十萬大軍各按方略,猶如逶迤無盡的兵馬洪流,雄赳赳氣昂昂邁過玉璧(稷山),開赴北齊晉州。
一如歷史大勢,浩浩蕩蕩,無可阻擋!
比之去歲麾下打醬油的數千新兵蛋子,石之軒今次所轄的萬余兵馬實乃大周一等一的精銳,即使在宇文邕親率的六萬主力之中,亦是數一數二的。
同樣,鑒于去歲伐齊之戰中諸多積年老將的不作為,宇文邕再一次提升了斗志昂揚的年輕將領在一線大軍高層所占的比例,而把老將打發去鎮守二線關隘,比如名將韋孝寬便窩在玉璧城(稷山縣)郁郁不得志。
不過,似石之軒、楊堅等有心人也暗自注意到,宇文邕在有意無意的將兵權轉移到宇文氏血親手里——至少右三軍、左三軍、前兩軍這八支主力精銳里,就有五支歸屬于宇文氏王公統帥。
顯然宇文邕一如既往的心思縝密,手段大氣而不失謹慎,既重用楊堅等居心叵測卻才能出眾的異姓漢臣,又時刻不忘保持宇文氏的兵權優勢,以帝王制衡之術將局勢牢牢掌控。
盡管在這人心不古而反叛猶如家常便飯的時代,任人唯親無可厚非,宇文盛、宇文儉、宇文亮、宇文憲、宇文純等人亦皆屬一時俊杰,無論武功、兵法,均無可挑剔,本也足以擔當大任,但在有意促使漢人加速興起、徹底打破胡人掣肘的石之軒和楊堅眼里,他們也是胡人最主要的中堅力量,是漢人掌權甚或建立漢人帝國最大的阻礙。
特別是,他們還掌握著足以改變整個北方局勢的龐大兵權!
這一刻,石之軒和楊堅的心思出奇的相似,那就是此次吞并齊國之后,一定要設法盡快剪除這些眼中釘,肉中刺。
十月,宇文邕御駕終至晉州,遣齊王宇文憲率精騎二萬守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陳王宇文純步騎二萬守千里徑(今山西霍州東)。——在晉州北邊堵住齊軍南下的道路,以阻止從晉陽趕來的齊軍救援平陽;
遣柱國、趙王招步騎一萬自華谷(今山西稷山西北)攻齊汾州諸城——保證周軍從汾水到晉州的道路安全;
遣于翼自陜入九曲,攻拔造澗等諸城,徑到洛陽——駐精兵在洛陽城外,牽制住獨孤永業的三萬精銳,避免其北上偷襲攻打晉州的大周諸軍;
遣鄭國公達奚震步騎一萬守統軍川(今山西石樓縣西)——堵在晉州東北部,阻止齊軍南下;
遣大將軍韓明步騎五千守齊子嶺(今山西垣曲縣東)——以便抵擋齊軍來自洛陽的進攻;
遣烏氏公尹升步騎五千守鼓鐘鎮(今山西垣曲縣北)、涼城公辛韶步騎五千守蒲津關(今陜西大荔縣東)。
皇帝兼主帥宇文邕統率左右六軍精銳部隊,王誼為監軍,攻晉州(平陽)城。
……
縱觀全局,宇文邕是把晉州(平陽城)外圍布軍形出了一個包圍圈,掐住通往平陽城的各個要道關隘,無論齊軍是從晉陽南下,還是從河南洛陽方面過來,都有周軍的阻擋,無法及時增援平陽城。
而在外圍布置周密至無以復加之后,宇文邕率六軍親自督戰圍攻平陽城,殘酷而緊促的攻城戰一發而不可收拾,攻守雙方的傷亡與日俱增。
只不過,相較于城外六萬大周步騎精銳因皇帝的御駕督戰而士氣熾烈,城內萬余北齊守備軍本就士氣不高,再見到宇文邕的明黃車駕每日從早到晚一直在城外最醒目之處巡行,守軍無論將領還是小卒,均感到這大周皇帝對平陽城勢在必得的決心,隨著傷亡越大,北齊守軍上上下下便越是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