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淳于越等人突然覺得扶蘇不似之前那般親近,扶蘇此刻也對儒家有了新的看法。
尤其是在被貶到上郡冷靜了一段時間后,又經歷了嬴政駕崩,以及近兩日儒家門生對他的態度轉變,這讓扶蘇開始對儒家的理念產生了質疑,進而認真思考一個問題:為何父皇生前要大力打壓儒家呢?
以扶蘇的聰慧,只要不再對儒家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站在皇帝的角度去思索,其中的緣由便不難理解。
嬴政一心想要以法治國,削弱儒家的影響力,從而實現思想上的統一。
而趙凌之前在常奉府宣稱要以儒學為尊,還打算讓儒家門生在鄉里郡里建立功德碑以名留青史,這顯然與嬴政之前推行的政令背道而馳。
真要是按照趙凌所說的去做,不出十年,儒家在大秦的影響力恐怕將足以動搖大秦的根基。
“諸位愛卿對此可有異議?”趙凌面色沉著,可內心卻暗自欣喜,他其實就盼著有人站出來反對。
一旦有人提出反對,他就正好順勢允許不止儒家一家去做這件事。
大秦的勛貴眾多,有錢又有學識的世家大族更是不少,他們怎會眼睜睜看著儒家一家獨大呢?
大家相互競爭,形成“內卷”之勢,這才是趙凌真正期望看到的局面。
正所謂求上得中,如今在扶蘇提出異議之后,這樣的局面儒家依舊能夠接受,說不定在他們心中還對趙凌感恩戴德呢。
儒家的孔鮒和淳于越等博士率先表態:“臣等并無異議。”
在他們看來,趙凌既然已經表明要使儒家為尊,如今讓所有人都參與進來,肯定是迫不得已。這個時候他們若是反對,那這個難得的機會可就徹底沒了。
與嬴政在位時以法家為尊,推行焚書坑儒的政策相比,如今的局面對于儒家來說,已然是再好不過的消息了。
張良和尉繚身為趙凌的心腹,此時卻并未立刻表態。他們二人緊皺眉頭,似乎在權衡著其中的利弊。
西文彥等人此前已得到趙凌的恩寵,深知未來將有無數財富等待著他們。
而且,他們手下的門客若能借此機會被推舉進入朝堂,也是一大幸事。
他們看重的是,一旦完成趙凌所提出的要求,便可以將相關人員的生平與功績上報給趙凌。
以三大氏族的雄厚財富,立碑之事自然不在話下。
更重要的是,朝堂上那些有實權的官職,正是他們安插自己人的好機會,此刻也是他們向趙凌表忠心的絕佳時機。
于是,西文彥帶頭說道:“臣無異議。”
孟巍然和白祁也紛紛回應:“臣無異議。”
蒙武則緊皺眉頭,沉默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