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姜姒真有賣工作的打算,張麗華激動地都不知道說什么才好。
這兩年不僅學校停了課,滬市的各大工廠也都無一例外的凍結了招工指標。
當然這是對外的說法,有還是沒有,這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就算有少量的指標那也是廠里內部消化了。
真要給了外人,廠里的那些老員工們還不得把天給吵翻了。
七月那會,66屆初高中畢業生分配政策一出來,張麗華就感覺后面67和68屆的學生討不了好。
雖說上面一直強調,分配政策大致相同,可城里的崗位就這么多。
66屆的學生都已經占的差不多了,哪還有多余的位置去安排后面的學生?
果不其然,上個月67屆畢業生分配政策一出,天都塌了!
反正棉紡廠家屬院里這么多孩子,張麗華就沒見幾個是留在城里的。
運氣好點的被安排到了近郊的崇明農場,少部分人被分配到了外省支援三線建設,余下的那些全部被安排到了農村插隊。
這不,前段時間,張麗華托熟人悄悄打聽了一下68屆的分配政策。
對方雖然沒有明說,但張麗華一聽對方那遲疑的語氣,就知道老幺他們這一屆大概率是要‘一片紅’了。
她不是沒有想過要給老幺買個工作,可問題是,這年頭的正式工都是鐵飯碗。
工資高福利好,等以后退休了還可以讓家里的孩子頂班,誰舍得拿出去賣?
退一萬步說,就算要賣那也是先緊著親朋好友,怎么可能賣給她這個外人?
如今,天上掉餡兒餅的好事落在了自己的頭上,張麗華想矜持都矜持不起來。
“小姜,你說話敞亮,那嬸子也直說了。”
“我們家老幺現在還沒有工作,如果你這個工作真想好了要賣,那不如賣給我吧。”
“你放心,錢方面,嬸子保證不叫你吃虧。”
說著,張麗華回臥室抱了一個餅干鐵盒出來,該說的話也都說到了明處。
姜姒的這個工作是坐辦公室的,不像別的工種,進了單位還要熬三年學徒工。
滬市這邊,學徒工第一年工資是16塊,另外會有1塊8毛4的服裝費,合計:17塊8毛4。
第二年和第三年,工資每年上漲2塊錢,服裝費不變。
等到了第四年,轉正定級后,工資才能到36元。
所以滬市一直流傳著“36元萬歲!”這么一句戲言。
至于工作到底能賣多少錢,這個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全看雙方怎么談了。
不過有一點共識就是,賣價基本上都是2到3年的工資。
“小姜你現在每個月工資28元,三年下來就是1008元。”
“棉紡廠的福利好,逢年過節會發一些水果,肉票,布票等等,工資超20元每個月還會配發一張工業券,這些算下來,一年福利差不多有個30元,三年給你算100。”
“另外,正式工和學徒工三年的工資差價在288元左右,這個嬸子按300補給你。”
不為別的,就為老幺少吃這三年苦,這個情她也得承姜姒的。
姜姒原先的心理價位也就是一千左右,沒想到對方的誠意這么足。
她也沒矯情說不要,痛痛快快的應了下來。
“可以的,嬸子,就按你說的來。”
“誒,好好好,那就這么說定了!”
張麗華忙不迭的點頭,又將鐵盒打開,拿了一堆票據出來。
“我聽你說想多換點票,你看看這里面有你想要的嗎?要是沒有的話,你和我說一下要什么票,我給你想想辦法。”
家屬院大也有大的好處,別的不敢說,票據這些湊湊還是有的。
而且他們一家除了老幺之外,都是吃公家飯的,每月到手的票據可不少。
姜姒看了一下,這個年代的票據種類還真的是五花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