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十更大爆發開始,請書友們火力支援!)
科幻迷的歡呼讓許多人不解起來,不就是上一個電視節目嗎,《讀書》欄目是什么,根本沒聽說過,哪里值得這樣高興。
電視讀書欄目實際是反讀書的,電視是一個娛樂大眾的媒體,而讀書卻是很私人、很小眾的事情,需要反復琢磨、反復閱讀。
無論是紙質媒體還是電子傳媒都可以反復閱讀,電視卻不行,除非是現在的機頂盒電視機返回重新觀看一遍。
事實上,看電視的人與看書是相對沖突的,經常對著電視機的觀眾很難長期讀書,所以電視讀書節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
曾經如火如荼的讀書類電視欄目正在變得凋零,有些將此歸功于不讀書的社會風氣,其實這是毫無道理的。
現在正是圖書市場繁榮的時候,稍微好的書都能賣出幾十萬、上百萬冊,觀眾們并不是不看讀書欄目,而是不喜歡看那種故作高深的讀書欄目。,脫離大眾就會收視走低。
科教頻道的收視率通常在央視所有頻道里面排第八位,在所有上星的衛視頻道里面排25左右,其實是蠻靠后的。
至于《讀書》欄目的收視率就更低了,每周一晚上九點播出,通常能拿到0.15%就算是大爆,這跟《西游記》動輒12%的收視率比起來簡直差距太遠.
cctv-10(科教頻道)的幾檔王牌節目收視也不夠高,新節目《大真探》能有0.36%,《自然傳奇》跟《走近科學》分別是0.34%跟0.33%左右。
作為碩果僅存的讀書類節目,《讀書》具有相當的社會影響力,在幾年的時間里面一共向觀眾推薦了超過一千本書,甚至有人追著欄目去買書。
還有些書店干脆將“《讀書》欄目推薦”作為營銷的看點。
其實電視讀書節目的成本與節目本身性質并沒有關系,美國《奧普拉書友會》、法國《畢沃讀書》、英國bbc電視臺第4頻道的《理查德和朱迪讀書俱樂部》照樣排在收視前列。
國內的節目需要一些突破,首先就是從選材上面,《讀書》欄目前些天推薦的書單上面,大部分都是、歷史、哲學、財經、宗教等方面的著作為主,但在讀者中具有很大影響力的通俗類讀書卻少之又少。
書單跟讀者的閱讀口味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不管讀者的口味就自娛自樂,那顯然不會長久。
邀請林翰錄制這個節目就是欄目組做出的改變之一,科幻小說跟那些比起來顯然更貼近讀者跟觀眾,從陽春白雪變成了下里巴人。
現在《讀書》欄目不斷的嘗試新的模式,在大型演播室邀請名人分享讀書經驗并且推薦好書,這種形式比較討巧,很容易吸引收視率,而且推薦的新書也更靈活一些。
林翰不僅帶來了他自己的《我,機器人》小說,還推薦了一本國產科幻小說跟外國科幻小說,這就給觀眾們更多的選擇。
這應該是充滿正面的一件事情,但網上總會有一些攪屎棍存在,好像什么時候都要站出來唱反調,顯示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