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這不只是一個單獨的現象,估計其余獎也都是這樣,評委們在一起商量分豬肉,今年是你的朋友拿獎,明年就該我的朋友了吧。小說寫得再好也沒用,還不如去結交兩個有地位的朋友。”
“我舅舅是高飛,勞資就要拿銀河獎征文一等獎,圈里面的李剛啊!”
“林老師干得漂亮,就是要告那群營銷號,專門收錢黑人,看不下去了。”
“希望林老師不要受這些外部因素的影響,那種獎不拿也沒什么,您就是無冕之王!”
揭開一角之后,網友們連帶著都開始懷疑其矛盾獎、周樹人獎這些國內權威的獎項,它們真有想象中、宣傳中的那么權威嗎?
這些東西不可能真的就沒有貓膩,特別是號稱圈養老院的茅盾獎,每年獲獎作家的平均年齡超過65歲,看重的是這位作家的地位,而不是他的作品,相當于是一個終身成就獎。
將表彰突出成就的獎項變成安慰獎興致的終身成就獎,這大概也是一大創舉。
一時間,所有獎項跟頒獎禮的公信力都受到了網友們的質疑,更有甚至將前些天頒發的大眾電影百花獎給翻了出來,這個曾經讓眾多電影界大腕為之奮斗的獎項儼然變成華宜公司的年會,什么最佳男配跟最佳女配直接就發給了公認的演技捉急演員。
1+1>2,娛樂圈的獎項分豬肉也就算了,可圈的那些獎居然也不是靠實力獲得的,那這些獎真的還有必要存在嗎?
其實很多作家都覺得獲得國內獎并不光榮,其中一個原因是咱們現在的獎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簡直就是遍地開花。這些獎有來自官方的四大獎,比如茅盾獎、周樹人(魯迅)獎、老舍獎、曹禺戲劇獎等等,還有大量來自民間的各種獎項。
這些層出不窮的獎有些是個人出資,有些是企業贊助,混亂斑駁,別說普通讀者了,就連作者們都很難分辨它們的質量以及水準。
這些獎讓人覺得非常有迷惑性,含金量不足,就連茅盾獎這種獎項評選后面都有做手腳拉關心的行為,一部分不愿意同流合污的作家們根本就不愿意參加這些獎項。
所謂的政府獎,因為不公正性,現在又有了林翰事件的推波助瀾,不少人都對它們失望透頂,甚至熄滅了興奮的因子,干脆就把它們當成是文化娛樂新聞,而不是對作家的嘉獎跟認可。
不能給作家帶來榮譽感的獎項,不能給作品帶來讀者公眾認可的獎項,真的沒有必要存在!
網絡上面,關于這些獎項的信任危機越演越烈,任何一個獎項的黑幕都被認認真真的翻了出來,然后加以鞭撻。
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正在辦法的銀河獎,如果說史上最尷尬的頒獎禮是誰,那這一屆的銀河獎絕對高票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