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構思其實有點像布拉德-皮特跟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電影《本杰明-巴頓奇事》(又名返老還童),男主角出生的時候是一個皺巴巴的老頭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反而從老頭子變成了中年人,然后是青年,最終變成少年,當他逝去的時候就是一個嬰兒!
故事里面的瑞秋也一樣,明明已經聰明成才擔任科考隊成員了,可是卻被時間給逆流,一點點變得年輕變得幼稚。
看著小孩從只會哭著找奶,到會抬頭、會坐立、會走路、會說話,是一個多么讓人充滿成就感的過程啊!可是悲劇的學者索爾卻要目睹女兒從一個成年人慢慢變成襁褓中的嬰兒,索爾的妻子也只有含著淚水找出家里女兒小時后才穿的衣服,從會走路到退回搖籃,瑞秋這輩子說出的最初一句話跟最后一句話都是“媽媽”,林翰熟練的運用了煽情的手法,要讓讀者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淚腺!
只不過在這個世界上,林翰并沒有看到《本杰明-巴頓奇事》的存在,因此這個創意應該還沒有爛大街才對。
不過既然定義為經典作品,如果只是單純煽情的話,格局也太小了一些,所以林翰增加了一個設定,要讓學者必須為了“拯救全人類”這樣的宏偉目標去向魔鬼獻祭自己襁褓中的嬰兒,這就足以讓人哀嘆了。
更何況,他們的女兒瑞秋也在夢里勸說索爾說自己愿意被獻祭,這就更加淚點滿滿!
這并不僅僅是一曲父愛的贊歌,對于學者而言,困擾他心靈的難題在于,道德的底線到底在哪里?
為了表現自己的順從,亞伯拉罕把兒子獻給了上帝。在索爾這個倫理學家看來,將無辜的兒童作為犧牲獻祭的決定,一開始就是邪惡的!
但這種奉獻卻換來上帝的恩賜,并最終救回孩子的生命。當這種悖論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他所忍受并與之抗爭的痛苦,已不僅僅女兒的離開了,他必須作出自己的抉擇。
這是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不是神父不是上校不是詩人,平凡得讓人代入感十足,極其容易產生共鳴!
瑞秋一天天變小,一天天忘記了自己曾經與家人、戀人共同擁有的珍貴回憶,忘記了“晚安,金絲燕;晚安,小雨燕”這樣的甜蜜暗語。
“她總是覺得人類經歷的精髓不只是在于那些巔峰時刻,譬如婚禮的日子或者成功的到來,它們在記憶中耀眼突出,像是老日歷中用紅筆圈出的日子;相反,而在于不經意間走過的平凡瑣事——周末下午,家中的每個成員都專注于自己追求的東西,他們在各自的工作中偶然相遇、聯絡,簡短的對話也不會在記憶中長時間存留,但是這樣的時間累加起來的增效作用卻是極為重要和永恒的。”
“聽著!再不會有任何獻祭,不論孩子、還是父母,也不會有人為我們人類以外的其余人犧牲,以恭順求救贖的時代早已過去!”
“我說完了!要不然放過我們,要不然就以父親的身份加入我們,不要再白白接受別人的犧牲了。這就是亞伯拉罕的選擇!”
林翰敲下這樣一段話之后,自己心情也不由得變得沉重起來,老學者跟他女兒的故事在這里就算是講完了,可這一章還沒有結束。
每個故事的開端就是去海伯利安朝圣的一行人聊天,故事的結尾同樣是他們那群人在聊天!
上一章故事的主角詩人馬丁-塞利納斯閉上眼睛,念道:“想到此,一切仇恨被驅逐散盡,
靈魂恢復了根本的天真,
終于得知那是自娛自樂,
自安,自驚自嚇,
它自己的美好的愿望就是天意,
盡管每一張面孔都會惱怒,
每一處風源都會咆哮,或者每一組風箱都會脹破,
但她依然會歡喜。”
這首原本是威廉-巴特勒-葉芝的小詩《為我女兒的祈禱》,現在被林翰借用在這個地方,利用詩人之口說出他的想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