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是因為他找了一個好的出版社,要是企鵝出版集團不幫他翻譯的話,他能拿到這個獎的提名嗎?”唐子堯憤憤不平的說著,眼看著這個年輕人在作品銷量上甩開自己無數個身位,他嫉妒極了,看不得連作品的專業認可度也超過自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唐子堯的好友寧軒贊同著說道:“就是嘛,只不過是拿到提名而已,現在就吹得這么厲害。搞得像是拿獎了一樣,別人拿茅盾獎的新聞都沒有這么轟動!”
“就是吧,他真是擅長營銷自己,還說什么不喜歡應對媒體,結果媒體上報道他的消息最多了。這背后肯定有一個團隊在幫忙,我就不信他是單打獨斗的!”寧軒暗自揣測起來,這同樣是很多路人的想法。
唐子堯不屑地說道:“要是我們的作品被翻譯成法語了,根本就沒有林翰什么事兒!”
很多作家都是這樣的想法,不是自己的書質量不好,只是不符合龔古爾獎的評選標準而已。
現在社會人們總是會從比較負面的地方開始揣測別人,他們根本就沒有思考過自己的書為什么沒有法語版!
真要是足夠精彩的話,法國的出版社又不是傻瓜,難道他們不想賺錢嗎?
事實很簡單,那就是唐子堯等人的作品不夠優秀,翻譯家們總是會翻譯自己喜歡的或者是能獲取收益的作品!
這些人的作品兩頭都不搭邊,怎么可能被海外的出版社給看上?
打鐵還得自身硬才行,《海伯利安》的優秀也不是因為它被翻譯成了法語,它是漢語、英語、日語、韓語、西班牙語、希臘語、意大利語的時候同樣被夸贊。
守舊,拒絕改變,仇視新人,這是從中世紀開始流傳下來的惡習,哪怕新時代已經到來了這么久,還是有人不愿意做出妥協。
資歷一詞并不是浪得虛名的!
所以當龔古爾獎提名名單公布之后,社會各界都開始了激烈的討論。
獎應該怎么辦?
如何保證公開和透明,評選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作品?
獎的演變與世界各國語言、乃至社會變遷有著怎樣的深層關聯?
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