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宇航服是最常規的一種防護服,喵星實驗室給太空貓上的宇航員每人配了六套輪換使用,還差一套外骨骼宇航服就能做到一周七天都能更換新裝備了。
此外,有人提出了另一種宇航服概念,那就是使用異種寄生技術的生物宇航服,通過給人類全身寄生異型蝎的方式,以此達到不需要任何防護措施,完全憑強悍肉身在宇宙中自由的生存。
這項技術已經通過技術驗證,在頭部、雙手雙腳和胸部腹部分別寄生了特別調制的太空型異種后,人類能夠在月球基地外毫無困難的裸身行走,連續測試十幾個小時都輕松自如,如果不是人類和異型蝎都需要食物和水的話,恐怕他們還能這樣繼續下去一整天都不會覺得累。
事后進行各種醫療檢查后,同樣沒有發現半點異狀,不論是DNA還是細胞都完好無損,除了太空行走確實比較消耗體力外,實驗體本身的一切情況都非常正常。
不過,研究者發現這項生物宇航服技術有一個重大缺陷,那就是它對使用者的體能消耗非常大,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得了。
雖然人類被異型蝎寄生能夠很快適應太空環境,無需防護服就能在真空中生存,而且還不會患上各種太空疾病,讓宇航員們的身體一直保持健康狀態,可是很少人能夠負擔七只異型蝎的能量供應。
“除非我們能想辦法減少所需異種蝎數量,否則這種生物宇航服的著裝需求太高了!”項目負責人介紹道。
只不過以目前調制寄生異種的技術水平,少一只異型蝎都可能會造成防護不到位,因此減少數量非常困難,所以該項技術只能作為備用方案,而不會成為主流選擇。
事實上,就算身體能承受七只異型蝎的寄生,也還得要承受精神方面的壓力,畢竟異型蝎并非毫無意識的低等動物,它們寄生在人類體內后,其精神就會跟人類連接到一起,寄生的異種和宿主都能互相感應到對方的表層想法。
如果僅僅寄生一只異型蝎時,它對宿主的影響并不大,頂多就像有了一頭貼身寵物,能夠隨時隨地精神溝通進行馴養,但是當數量增加到七只異型蝎時,那么宿主的感覺就好像被一群狼狗包圍著狂吠不已。
這對宿主的精神壓力非常之大,很可能會造成經常性失眠,很容易導致精神衰弱乃至人格分裂等癥狀。
因為有這種隱患存在,使得生物防護手段無法在宇航員當中進行推廣普及,但是它又有著極大的便利和優勢,如果能夠研發改進的話,說不定人類能夠借助其他生物的能力進化為宇宙太空里的生存的種族。
“這是人類進化史的一大步,我們必須要繼續努力研發下去!”
項目負責人的研發目標是將異種寄生的數量降到1只,并且寄生后能達到漫威世界里的毒液程度,而且還要減少異種寄生后對人類的精神影響。
“這個可以有!”
李茂業對此表示支持,不過他認為異種寄生技術僅僅是過度,最終要實現更先進的生物插件技術,那樣才是異種寄生的最終研發目標。
除了異種寄生技術研發外,李茂業更加關注智能網絡對幽靈殺手、電腦天使和貓堡等智能機器的影響,目前看來它們在智能網絡的連接下獲得了強力加持,以致距離機器生命就只差一步之遙了。
自從智能網絡上線以來,喵星集團技術部門發現全球智能機器的故障率急速下降,幾乎講到故障數量為零了,僅有的幾件事故都是人類使用者下達命令有誤導致,跟智能機器沒有半毛錢關系。
這種數據在低等級的人工智能體現更為明顯,其中無人駕駛的智能系統就是如此,喵星集團本身并不造車,但是他們是最大也是最先進的車載人工智能提供商。
無人駕駛在五六年前就已經完全實用化,其實這已經算比較晚了,按道理來說在電腦天使上市后,就應該能夠進入市場普及,可是司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階層,有著不少人的職業是司機,所以一直拖了到沒辦法拖下去才開始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