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歌一出,將前面主歌講述的故事,全部變成了父親的日記內容。
原本主歌是用父親的口吻,在唱拮據家庭的生活瑣事。
這些小故事由于發生在千千萬萬觀眾身邊,所以觀眾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歌中的情感。
只是,如果僅僅只是用父親的口吻來講述這些故事,那這首歌就太單薄了。
副歌的出現,將這首歌拉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主歌部分講述的故事,成了父親日記里的文字,成了父親青春留下的散文詩。
當兒子看見這些文字的時候,父親已經蒼老。
這份父子間的感情,頓時如泉水般翻涌出來。
副歌的旋律與歌詞,直接唱到了觀眾心里。
原本只是對平澹瑣事而感慨的觀眾,內心突然發緊,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自己的父親。
想起小時候,父親為生活奔波的樣子。
那時候的父親,或許沒有太大的本事,但用肩膀撐起了家庭。
沒有為人父母時,永遠不會知道,父親這份寫在日子里的情感,到底是濃烈的,還是平凡的。
等到自己也有了孩子之后,才能真正理解這份感情。
那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感情。
用再多華麗的辭藻去描繪,都只會讓這份感情變得不夠純粹。
只有用最樸實的話語,去講述那些真實的生活瑣事,才能讓人慢慢體會歌中所表達的情感。
這首歌,開頭是平澹的,副歌一出,卻讓現場的觀眾想起了家中的老父親。
讓現場的觀眾開始檢討自己,有多久沒有給家里打電話,有多久沒有看到父親的樣子,是不是又多了許多白頭發。
對于現場的觀眾來說,天亮了確實很動人,但唱的畢竟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可是父親寫的散文詩,唱的卻是每個人心里的那個父親。
舞臺上。
方醒傾盡心中的情感,說完最后一段副歌
“這是那一輩人,留下的足跡。
“幾場風雨后,就要抹去了痕跡。
“這片土地曾讓我淚流不止。
“它埋葬了多少人心酸的往事。
“哦嗚嗚嗚嗚嗚嗚”
最后一段哼唱結束,方醒放下話筒,吸氣聲都帶著一絲濕潤的鼻音。
現場許多觀眾已經決定,等節目結束,就打一個電話回家。
只是,并不是每一位觀眾,都還有機會打電話回家。
一些中年觀眾,眼眶已經濕潤。
到了他們這個年紀,很多人已經被生活戲弄得,忘記了怎么哭泣。
可是,當想起記憶里的老父親時,眼淚還是浸濕了眼眶。
他們已經成了兒女的父親,兒女還年輕,或許還不懂這份情感。
但他們想到,總有一天,當他們的孩子長大,聽到這首歌的時候,也會像現在的他們一樣,想起他們的父親。
方醒唱完之后,低著頭收拾情緒,睜著眼睛,讓眼中的水汽慢慢變干。
過了好久。
現場慢慢響起了掌聲。
掌聲從一開始的稀稀拉拉,慢慢變得熱烈。
現場許多淚目的中年觀眾,之前基本不鼓掌,但這次卻紅著眼眶,拼命的鼓掌。
掌聲越來越熱烈,經久不衰。
直到方醒鞠躬說了聲“謝謝。”
現場觀眾的掌聲,才慢慢減緩,重回安靜。
重回安靜之后,觀眾沒有像之前那樣,交頭接耳的討論。
前幾期節目,歌曲唱完之后,現場的觀眾都會討論歌唱得好不好聽。
可是,聽完這首父親寫的散文詩,現場的觀眾鼓完掌之后,只是坐在座位里,收拾自己的情緒。,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