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的那些少了條胳臂或是瞎了只眼的老卒,經常會蹲在營帳門口,砸吧著嘴,聲情并茂的給那些后輩們講述自己當年是如何英勇的撲向敵方主將的。
剛入伍還沒來得及上戰場的新兵們,總是圍成一團,聽得入迷,心中暗自敬佩,等自己上過了戰場之后才知道,人都是這樣,殺紅了眼,就忘了自己幾斤幾兩了,專門挑對面最能打的那個,奔著他去。
劉赫越是手起刀落,圍聚上來的東吳士卒就越多,劉赫本想著借此替荊州守軍減少一點壓力,卻在幾次沖殺之后才發現,自己已經吸引了這么一大批敵軍,外圍的荊州守軍,還是沒占到絲毫的便宜。
身為東吳的大都督,呂蒙身邊的兵馬,自然也是東吳軍中的精銳,只是劉赫并不知曉,他眼前的數千人并不僅僅是普通東吳精銳那么簡單。
這些人的父輩,全都是當年追隨在孫堅身邊的老卒,孫家兩代人的兩次權力更迭,到了孫權這里,轉眼已有十余年,這些人的父輩都已從普通士卒爬到了軍中的高位上,軍職最小的也是個校尉。
他們從小受父輩的熏陶,自幼習武,長大后便投身軍伍,繼續為孫家效力。
這支軍馬,早在孫策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雛形,當年孫策親手為其命名,孝字營。
誰說忠孝兩難全,孝字營中盡忠賢,這就是江東百姓對這支孝字營的評價。
雖說這句評語除了押上些韻之外,毫無文采可言,但足以看出這支孝字營在東吳軍中的地位。
要知道當年與劉備軍聯合抗曹,一把火讓曹操八十幾萬大軍灰飛煙滅的乘風營,也沒有過這么高的評價。
孝字營與其他軍營不同,他們的父輩就是軍人,到了他們這里,當兵已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作為東吳年輕一代的代表,每逢惡戰,孝字營總是首當其沖,戰功彪炳自不必說,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從孝字營成立那天起,就沒出過一個逃兵。
這可是其他軍營都沒法比的,聽說就連曹操的虎豹騎,當年在趙子龍的一陣沖殺之下都撥馬而逃,其他軍營就更不用說了,一場仗贏了還好,只要是輸了,至少也會有幾人自此活不見人,死不見尸,大半是做了逃兵。
除了名聲和品行之外,孝字營的戰力,也是在東吳軍中首屈一指。
俗話說得好,窮文富武,父輩都是東吳軍中大佬,從小沒受過窮,沒挨過餓的,每日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舞槍弄棒,自然練就了一身驚人的武藝,再加上家中本來就有高人從旁指點,武功底子當然不會弱。
就是這樣一群原本在百姓眼中,只是不愁吃喝,本該每日玩鷹斗狗的二世祖們,竟然搖身一變,成了一支戰力驚人的部隊。
這讓那些當年跟著孫堅,一起參與過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江東老卒們,也不禁一個個嘖嘖稱奇,同時又很欣慰,江東總算是后繼有人了。
呂蒙之所以會派人在江邊扎下大營,并且遲遲不肯開戰,就是為了爭取時間,從北線將這支精銳中的精銳調來荊州。
而事實證明,呂蒙的判斷是正確的,也只有這支孝字營,才能以區區數千的兵力,抵擋關羽麾下一萬五千人的全力沖殺。
若是劉赫知曉這支孝字營的來歷,或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全力廝殺了。
孝字營每一顆人頭落地,就如同在那些東吳軍中大佬們的心頭,狠狠的剜下了一塊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