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此事,和蒙曦幾十年來仍是恩愛有加的老婦人總是偷偷的抹眼淚,百姓也會念及老人的清廉,為此唏噓不已,可官拜大司農的老人自己卻是十分想得開,有一次多喝了幾杯,跟府里的老仆念叨了幾句,那位跟著主子十余載的老仆才恍然大悟。
那一日在府里的老槐樹下,醉眼惺忪的老人笑著說,無兒無女,沒有貪念沒有野心,更沒有為子孫后代謀一份福澤的私心,才能落得善終。
無愧于心,可能是這位在殿上唯一敢直視劉赫的老人最大的資本。
對于蒙曦的底細,早有預謀要在朝堂上掀起風浪的劉赫自然了然于胸,他并不想為難這位傳聞中一輩子沒貪過一個銅板的老人,有一時半刻摸不準,老人是否又為難他的心思。
身形佝僂的大司農,突然收回視線,扭過頭去,看了看大殿外,望著那片萬里晴空,旁若無人的感慨道:“益州的天,終于要變了。”
老人平淡如水的語調,卻惹來身邊人的一片驚愕目光,生怕老人的這份肆無忌憚惹怒了天子龍椅旁的那個家伙,為免殃及池魚,有些人還有意無意的向一旁挪了半步,似乎在與這位口無遮攔的三朝老臣劃清界線。
劉赫沒有急著出手難,仍是笑瞇瞇的看著老人,直到老人收起那份感慨神情,重新轉過身來朗聲道:“老臣蒙曦,有事請奏!”
劉禪愣了一下,偷偷瞄了一眼師父,又瞄向了相父,結果卻是前者正對殿下之人冷眼相向,后者則是正視前方,誰都沒有給他任何的示意。
那一刻,少年天子隱隱約約中,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身邊兩位他最仰仗的人,哪怕如父如師,有些事,終究還是需要他獨自去面對。
“講!”簡簡單單的一個字,卻引來劉赫和諸葛亮的同時側目,兩人驚訝的現,少年天子的眉眼間,有種他們從未見過,乎尋常的淡定。
蒙曦當即跪倒在殿下,正色道:“臣蒙曦年事已高,請求辭去大司農一職,懇請陛下,許臣告老還鄉!”
饒是劉禪已經做好一切準備,仍是在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應對,小耗子走到劉禪身邊,將劉赫剛剛遞來的那份名單打開,攤放在少年天子的面前,接著退回了原位。
劉禪瞄了一眼名單上的內容,在看到大司農官職后面那個名字之后,當即心領神會,對跪在殿下的蒙曦說道:“準奏!”
天子一聲令下,殿上文武百官頓時百態畢現。
這些大臣中,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剛剛躋身益州官場高層不久的年輕官員,大多面露驚懼,唯恐被這場風浪波及,卷入其中。
而那些在官場上混跡多年的老臣,神情則是明顯比之前平和了許多,甚至還有人向蒙曦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其中的玄妙,也只有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幾十年才能品的出來,在年輕官員眼里,蒙曦明顯是唯一一個可以替所有人說得上話的老臣,告老還鄉這種知難而退的舉動或許可以明哲保身,卻將其他官員推到了懸崖邊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