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富和人馬上舒爾哈齊是僅次于努爾哈赤的。
這表明努爾哈赤是一號人物,實際上的領袖,而舒爾哈齊是絕對的二號人物,沒有什么問題。
努爾哈赤一共弟兄五人,他自己是長兄,四弟雅爾哈齊早亡,穆爾哈齊,舒爾哈齊,巴稚喇三人皆曾先后追隨過努爾哈赤起兵征戰,并且屢獲戰功。
舒爾哈齊排行老三,比努爾哈赤小四歲,同一個母親。本人兄弟兩人關系就不錯,自從母親死后,兩人感情更加親密,成為形影不離的好基友。
患難見真情,在當時那個險惡的環境里,兄弟兩人過得及其不容易。
舒爾哈齊始終是大哥的得力助手,他為努爾哈赤赴湯蹈火,沖鋒陷陣,二十歲時成為努爾哈赤身邊最勇敢的戰將,而努爾哈赤也多次對其提拔。
努爾哈赤麾下有人馬萬人,大將百余名;舒爾哈齊有部下五千人,諸將數十名。
接待外賓時規格相等,練兵時各自聚集人馬。
說起八旗和最初源于滿洲人的狩獵組織有關,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后來形成清代的軍事根本制度。
萬歷二十九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
因為結伴而行的狩獵活動因人數增多而需統一指揮,其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這個多人集體于是被稱為牛錄。
因為在對外防御與征伐過程中采取了以牛錄額真統領牛錄的組織形式,從而牛錄組織具有了軍事職能。
為了便于統一指揮大規模的圍獵或作戰,于是就將若干個牛錄組成一個更大的單位,以旗幟為標志作導引而不使方位錯亂。
明神宗萬歷十二年,出身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興兵,以黑旗為幟。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因而這個高于牛錄的最大的單位即稱為固山,漢語稱“旗”。
明神宗萬歷十二年,出身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興兵,以黑旗為幟。
明神宗萬歷十七年建州三衛統一,統治人丁也不斷增多,努爾哈赤另設紅旗軍親領,將黑旗軍交由胞弟舒爾哈齊指揮。
所以最早的八旗旗主只有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兩人,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當時就在叔叔的旗下。
在隨著力量的增強以后,努爾哈赤獲得了更多的接觸上層的機會。
努爾哈赤上京朝貢的次數為7次,舒爾哈齊的次數為3次,并且兩人拿的都是最高等級的都督敕書。
“敕書”更多意義上差不多相當于一種憑證。
“人憑文書官憑印”
敕書本是明朝政府為落實自己的羈縻政策,“羈縻政策”源自唐宋,元朝完善成土司制度,明朝時期達到鼎盛中后期開始崩潰,至清朝基本改土歸流完畢。中央王朝籠絡少數民族使之不生異心而實行的一種地方統治政策。通過這種政策,處理中央與地方少數民族聚居的關系,以維系中央集權制度的統治。
從明洪武十五年起,明朝政府開始著意招撫元代治下的女真部族,并賜給酋長們一些沒有職權、不拿俸祿的虛銜,借此來維系上古賢君留下來的宗藩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