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真是捧在手心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但孩子多,也就意味著負擔重,這么多孩子,家里根本就養不起。
為了養家糊口,唯恐觸及傷心事一輩子都不打算再碰布匹的劉桂香不得不重操舊業,開始做起了裁縫。
由于她手藝好,衣服做工精良,很快就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女裁縫。
而女兒趙梅,在劉桂香的悉心教導下,在染布和裁剪方面都極為有天賦,很快就得到了她的真傳。
年輕人總比老人的思路更加活泛,趙梅并不甘心于一輩子就窩在鳥不拉屎的天門村。
于是,在和丈夫江華商量后達成了共識,把孩子留給老兩口照顧,他們則前往清河郡開起了夫妻店,名為江記裁縫店。
那年月可沒有什么成衣可買,人們穿衣都是自己買布,要不自己做,要不就花錢請裁縫幫忙制做成衣。
兩口子也算是抓住了這個黃金時期,憑借著精湛的手藝很快就打出了口碑,在清河郡站穩了腳跟。
但趙梅是個很有野心和遠見的女人,并不滿足于就在一個小郡城里當裁縫。
而蘭陵府,就成為她下一個目標。
沒多久,她就把裁縫店交給學徒打理,夫妻兩就帶著積攢下來的錢,去了蘭陵府開了一家江記布莊。
憑借著精明的頭腦,很快就把布莊做的風生水起。
但他們依然沒有停止擴張的步伐,在各大府城甚至首府都有著分店。
夫妻兩整日里天南地北的忙碌,已經很多年都沒回天門村了。
至少,江觀漁感覺得有十年左右沒有見過他們兩口子了。
可不管他們開了多少家分店,清河郡的裁縫店卻是他們發跡的地方,根本不舍得丟。
在管事的學徒辭職自立門戶后,趙梅就懇請母親劉桂香出山幫忙坐鎮。
劉桂香本是不想去的,她已經習慣了天門村的平淡生活,一大把年紀了,也不愿再為了這點錢而勞心費神。
但也許是天意,沒過多久,老伴江維新在一睡不醒,與世長辭。
或許是怕觸景傷情,或許是江夏那時剛好考進了郡二中,讓她突然就改變了主意,搬來了清河郡再次當起了裁縫。
趙梅夫妻早已經腰纏萬貫,其實并不指望這個店掙錢,只是懷舊情懷作祟罷了。
不料劉桂香卻老當益壯,這么大年紀了,手藝卻絲毫不減當年。
本已經瀕臨倒閉的江記裁縫店,在她重新出山下,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奇跡般的起死回生。
據說,就連蘭陵府的知府,都曾慕名而來,請她出手幫自家夫人做衣服,
在衣服做出來后,知府大人很是滿意,對她的手藝贊不絕口,親口贊譽她為“蘭陵第一剪”。
劉桂香因此而名聲大噪,蘭陵第一剪的名號也不脛而走。
清河郡的人,都以能穿上她親手縫制的衣服為榮。
甚至,還有不少其他府城的人不遠千里的慕名而來,只求她幫忙做一件衣裳。
只可惜,在她把江夏的三哥媳婦培養出來,讓她負責打理裁縫店后,她就再次退居幕后。
整日在家含飴弄孫,頤養天年,順帶著照顧江夏的日常起居,已經很少再出手了。
這也是江觀漁之前找裁縫,卻沒有想起她的緣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