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語塞。
卻聽李承乾又道;“在兒臣看來,漢武帝之所以會褒貶不一,主要有五個原因。”
“一,頻繁動用武力,勞民傷財,以致國庫空虛。”
“二,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斷舉行聲勢浩大的慶祝活動,肆意封賞,動輒千金,無限制的揮霍國家財力。”
“三,雖然對忠貞之臣的批評,采取適當容忍,但依舊十分沖動,愛聽好話諛詞,重用奸人酷吏,自毀國家根基。”
“四,重女色,疏遠端莊賢淑,寬人嚴己的衛子夫,致使以個人對鉤戈夫人的喜愛,導致一場巫蠱之禍的發生。”
“五,迷信術士和長生不老之術,求仙問道,耽誤朝政,損害自己健康。”
“綜上五點,結合漢武帝開疆拓土,將漢人文化推向頂峰,便是他褒貶不一的原因。”
“這”
李世民等人聞言,不由面面相覷。
他們聽過許多歷史人物對漢武帝的評價和總結,但像李承乾這么精辟的言論,似乎還是第一次聽說。
一個個猶如茅塞頓開一般,醍醐灌頂。
因為這種觀點不僅具有歷史價值,對鑒古照今的現實也非常有意義。
特別是對想要開創古今第一盛世的李世民來說,意義非凡。
卻聽李世民若有所思的道:“太子能有如此見識,看來沒有白跟著太子少師學習”
說完這話,又扭頭看向房玄齡,道:“以后太子可以到中書省借閱政事卷宗,早點學習政事也有好處。”
“是!”
房玄齡恭敬的應了一聲,正欲朝李承乾示好。
但李承乾卻沒有理他,又自顧自的道:“陛下誤會了,我說這些,并非為了想學習政事,而是想提醒陛下,您現在正在走漢武帝的老路!”
“你說什么?”
李世民臉色一沉:“朕怎么就在走漢武帝的老路了?”
“敢問陛下,漢武帝這五個原因,你哪個沒有占?”
“混賬!朕占了哪個,你倒是說來聽聽!”
“好!別的不說,就說好大喜功,父皇難道沒占?一個區區蠻夷首領歸降,你就要廣邀各國使臣,大宴群臣,那是不是以后我大唐,但凡征服一個蠻夷首領,都要如此?”
“若是如此,陛下對得起災區那些食不果腹,飽受戰火摧殘的百姓嗎?”
“這”
李世民聽到李承乾這話,再次語塞。
卻聽李承乾又道:“陛下常說,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敢問陛下,你心里真有你的子民嗎?”
“放肆!”
李世民驟然惱羞成怒:“朕心里有沒有朕的子民,不用你管!朕還不用你教朕怎么做事!”
說完,一步一步走向李承乾,語氣冷漠的道:“朕對你一忍再忍,不是朕真的懼怕你,而是你乃朕的兒子,你覺得朕對你們兄弟有失偏頗,朕給了你公正。”
“但是。”
說著,他話鋒一轉,又接著道:“你不要將朕對你的寬容,當作你放肆的資本,你是太子,亦是臣子!”
“朕不怕跟你說實話,朕也不怕所謂的罵名,朕能發動玄武門之變,朕就不怕被人罵。你說是非功過,當由后人評說,朕也想通了,朕想做的事,朕就去做,哪怕是再廢一次太子!”
嘩!
此言一出,全場嘩然。
包括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三人,都震驚得目瞪口呆。
而李承乾聽到這話,卻十分淡然。
這才是真正的李世民。
一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人,真被所謂的禮法限制住了,那才怪了。
至于有人會說,他若破壞了禮法,李唐以后的天下,注定會血雨腥風。
其實,從他發動玄武門之變后,李唐以后的天下就注定了血雨腥風,跟他遵不遵崇禮法,已經沒多大關系了。
就算歷史上的他一再強調禮法的重要性,依舊沒有用。
因為他的子孫看到的是他的成功,破壞禮法的成功。
所以,破壞禮法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李世民這樣的皇帝不可能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