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眼睛一亮:“此言當真?”
卻聽李恪語氣誠懇地道:“雖然兒臣不知道是否為真,但光化公主確實是這樣透露的。看樣子,她現在有點著急,想要依托我大唐,穩固她的地位”
說到這里,又看了眼李世民,補充道:“貌似吐谷渾太子跟她,也不和”
聞言,李世民心頭大動,但表面上卻裝作若無其事地道:“嗯,朕知道了。”
說完這話,父子倆就陷入了沉默,氣氛也逐漸變得尷尬。
“父皇,其實兒臣今日前來,是有一事與您商量,希望父皇能夠應允”李恪終于忍不住小心翼翼地開口道。
“何事?”
李世民毫不在意地問道。
實際上,除了面對李承乾時需要動腦筋,面對其他兒子,他通常不愿多費心思。
因為他不認為他們會有任何不良企圖。
但李恪卻鄭重其事地道:“兒臣想請求父皇允許兒臣前往封地就封!”
此話一出,李世民的臉色立刻沉了下來,冷冷地問:“你說什么?”
“父皇.”
李恪張了張嘴,欲言又止,但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一般,正色道:“兒臣想像太子皇兄一樣,為大唐盡一份綿薄之力!”
“混賬東西!我大唐何時淪落到需要你一個乳臭未干的小子盡力了?”
李世民還沒等李恪說完,便怒氣沖沖地打斷了他。
李恪再次莊重地向李世民行禮,嚴肅地道:“太子皇兄八歲便去了封地,父皇十多歲從軍,兒臣即將滿十二歲,按照宮里的規矩,也應當去就封了。”
“更何況,太子皇兄曾有豪言,太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兒臣雖非太子,但也是皇子,也有一顆愛國之心,愿守國門!”
“你!”
李世民有些驚訝地看著李恪,仿佛從李恪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那時他千里奔襲救隋煬帝的壯志豪情。
盡管那時的隋朝已顯露出了許多問題,但他的報國之心并未因此動搖。
所以,不知為何,他突然對李恪的做法有了一絲理解。
“恪兒,你真的考慮清楚了嗎?”
雖然李世民對李恪的做法,表示理解,但他真的舍不得讓李恪去封地吃苦。
哪怕他給李恪的封地,距離長安所在的關中不遠。
但漢中那個地方,與巴蜀交接,文化經濟都不是很行,去了肯定會吃苦。
可李恪的決心似乎異常的強烈。
只聽他又鄭重其事地道:“回父皇,兒臣已經考慮清楚了,太子皇兄能在江陵發展起來,兒臣應該也可以。”
“另外,漢中地接巴蜀,乃我大唐的西南門戶,若兒臣能將漢中守護好,大唐便沒有后顧之憂了!”
“更何況,父皇不是志在高句麗嗎?巴蜀乃我大唐的重要糧倉,萬萬不容有失啊!”
聽到這話,李世民不禁一陣唏噓。
心想總算有個能為自己著想的兒子了!
不過,李恪現在還不到十二歲,他依舊有些猶豫:“恪兒的愛國之心,父皇已經明白了,也很為你感到自豪,但是,恪兒的年歲太小了,要不,再過幾年.”
“父皇!”
還沒等李世民把話說完,李恪就鼓起勇氣的打斷了他:“為什么父皇能給太子皇兄機會,就不能給兒臣機會呢?兒臣也想為父皇分憂啊!”
“這”
李世民心頭一震,仿佛不認識眼前的兒子了一般。
但是很快,他就覺得這件事有些不對勁。
因為李恪在他的心中,一直都是沉穩冷靜的一位皇子。
他為什么會說李恪‘英果類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