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里玄獎回到長安,第一時間就向李世民稟報了高句麗對大唐的態度。
特別是淵蓋蘇文的態度,讓李世民火冒三丈,從而更加堅定了親征高句麗的決心。
隨后,李世民又作出了一個讓滿朝文武大為驚愕的決定。
他不僅要討平高句麗,還要討平一切對大唐不臣的國家。
而當他下達這個決定的第一時間,房玄齡就第一個站出來勸諫他:“陛下,高句麗不尊上國,理應被討伐,但其他國家,并未與我大唐主動開戰。以我大唐目前的國力,恐怕不易多線作戰.”
“左仆射的顧慮,朕不是沒有考慮過,但這也是太子的決定!”
還沒等房玄齡的話說完,李世民就出言打斷了他:“而且,太子已經上奏了平定北方的計劃,并不需要朝廷提供多少補給,他自己有辦法解決。”
“更何況,薛延陀已經在集結大軍了,難保他們不會在我大唐出征高句麗的時候,南下犯境!”
“這個.”
眾臣聞言,不由互相對視,面面相覷。
雖然東宮的底蘊,他們一直都有一個概念,但卻怎么也想不到,以東宮的底蘊,居然能夠滅一國。
這是何等的強大?
難怪陛下會讓太子處理薛延陀之事,原來陛下早就對太子的實力有所了解了。
可是,陛下知道太子有如此底蘊,難道就一點都不忌憚嗎?
莫非陛下這樣做,是為了消弱太子的底蘊?
不是眾臣非要用惡意去揣測這對父子,而是這對父子的關系,一直給他們一種隨時會重演玄武門的感覺。
以至于他們時不時的都會幻想,如果李承乾有一天重演玄武門,他們該如何抉擇。
畢竟李承乾那個分封海外的策略,著實有些誘人。
而就在眾臣胡思亂想的時候,大理寺卿孫伏珈,突地站了出來,持笏道:“啟稟陛下,臣有事要奏!”
“何事?”
李世民平靜而淡漠地將目光落在了孫伏珈身上。
卻聽孫伏珈稟報道:“回稟陛下,高句麗使者高承久等人,在長安舉辦了一個交流活動,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臣擔心他們別有所圖,特意稟報陛下,請陛下定奪。”
李世民聞言,目光緩緩掃過殿內的眾臣,最終落在了鴻臚卿唐儉身上,沉聲問道:“鴻臚卿,你可知道此事?”
“這個.”
唐儉遲疑了一下,旋即小心翼翼地道:“回稟陛下,臣知道此事,但按高承久的意思,他們說是仰慕我漢人文化,想要我大唐最聰明的智者,幫他們解決幾個問題。”
“就這么簡單?”
“是的,就這么簡單!”
“那為何會鬧得滿城風雨?”
李世民眼眸微微瞇著,眼睛的縫隙里,掠過一絲疑竇。
卻聽唐儉如實答道:“本來回答幾個問題,并不會引起太多的關注,但高承久女兒高惠真,突然宣布要以文招親。加之此女貌美如花,一下子就吸引了許多青年才俊。”
“可惜,這些青年才俊都被高惠真拋出的問題難住了,所以才鬧得滿城風雨”
“哦?”
李世民眉毛一挑,頓時來了興趣:“什么問題能難住我大唐的青年才俊?”
“回陛下,高惠真的問題聽起來很簡單,臣記得其中一個問題是,梳子梳頭之后,為何會有類似于磁石的能力,可以吸附輕小的東西?”
李世民聽到這個問題,微微一愣,不由扭頭看向眾臣。
卻聽弘文館學士虞世南若有所思地道:“陛下,據臣所知,晉朝張華曾在《博物志》中提到過:‘今人梳頭、脫著衣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咤聲’他們問的問題,可能跟這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