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弒兄殺弟,逼父退位,幾乎用了一輩子來恕罪。
可即使他建立了歷史上少有的貞觀之治,他為大唐開的這個壞頭,也讓大唐一朝都伴隨著血腥奪位的厄運。
所以,自唐朝之后的開國君主,都在盡量避免這樣的事發生。
甚至為了杜絕這樣的事發生,他們從建國之初就在限制封王的權力,以至于李世民之后的數百年,除了朱老四,幾乎沒有封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當然,除了限制封王的權力,還有在大義上的規范,即使你造反成功,如果背上弒君殺親的惡名,也會被視作亂臣賊子。
這也是朱老四造反成功,也不敢承認自己殺了朱允炆的原因,而是弄了個失蹤的懸案,讓世人去猜測,去研究。
由此可見,弒君殺親的惡名,幾乎沒有一個人敢背,哪怕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也不行。
可面對李泰的‘威脅’,李承乾卻只是冷冷一笑,仿佛根本未將其放在心上。
只見他緩緩抬起右手,輕輕一揮,周圍的錦衣衛就立刻收起了武器,但目光依然警惕地盯著高句麗的使者們。
“越王真是好膽色,孤若真的殺了你,只怕父皇會雷霆震怒,心疼不已呢!”李承乾戲謔著說道。
李泰聞言,心頭不由一松。
其實他心里很明白,他之所以能在這里跟李承乾硬剛,除了李承乾根本不敢殺他之外,還有就是他占據大勢。
什么是大勢?
民心所向!
大唐剛剛才結束對東突厥的戰爭,現在又要對高句麗發動戰爭,這絕對不是民心所向!
因為但凡戰爭,絕對會死很多人。
百姓自然不愿自己的親人死在戰場上。
所以,百姓一定會跟他一樣,站在向往和平的這條道路上。
李承乾為什么能穩坐太子之位?除了他擁有非凡的實力,以及嫡長子的身份,還有就是百姓的支持!
這些年,李承乾不斷深化改革,不斷利用報紙,加強百姓對他的認知。
其實說白了就是,收攏天下民心。
那么,李承乾可以收攏天下民心,自己為什么就不可以呢?
只要自己民心所向,一切皆有可能!
李泰心里門清,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卻聽他冷冷地質問李承乾道:“太子這樣做,就不怕父皇怪罪嗎?”
“孤一心為國為民,父皇為何要怪罪孤?”李承乾不解地反問道。
“笑話!你拒絕高句麗和談,一心想要發動戰爭,也是為國為民?”
李泰嗤之以鼻道:“你知道前隋四征高句麗死了多少人嗎?”
“這”
周圍的人聞言,不由心頭一動。
雖然他們大部分人都對這位越王不是很了解,但他們卻都被李泰這番話深深折服了。
誠如李泰所言,無論是現在的唐人,還是之前的隋人,都對征伐高句麗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痛苦。
曾幾何時,他們也仇恨高句麗的無禮,狂妄,自大,可當他們的親人,一個一個死在高句麗戰場上的時候,他們忽地發現,原來仇恨的代價這么慘痛。
如果能夠阻止戰爭,他們的親人就不會一去不復返。
如果能夠阻止戰爭,他們就不會望著遼東而流淚。
如果能夠阻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