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世民當年的失誤。
那不懂運用火器的敗筆,終究還是讓高句麗,付出了最沉重的代價。
楊萬春站在城樓上,看著那些唐軍有條不紊地接管城門,看著李承乾騎馬緩緩走向城門,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自己的抵抗結束了,高句麗與大唐的戰爭,或許也進入了尾聲。
而這一次,高句麗面對的,是一個懂得如何運用火器、如何布局謀篇的對手,一個遠比李世民更可怕的對手。
風再次吹過城樓,楊萬春攏了攏身上的鎧甲,只覺得一陣刺骨的寒冷。
他望著遠處的天際線,那里曾是李世民撤軍的方向,如今卻成了李承乾進軍的起點。
他不知道高句麗的未來會怎樣,只知道,安市城的陷落,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屬于李承乾,屬于大唐火器的新時代,已經到來。
“大唐萬年——!”
“大唐必勝——!”
“恭迎太子殿下進城——!”
城門緩緩打開的那一刻,唐軍陣中響起整齊的吶喊。
李承乾勒住馬韁,望著走出來的楊萬春,語氣平靜:“楊將軍,識時務者為俊杰。孤承諾,不殺降兵,不擾百姓。”
“末末將替安市城軍民多謝太子殿下”
楊萬春聲音干澀的拱手一禮,然后帶著金順等降將、降兵,嘩啦啦地跪了下去。
而唐軍入城的馬蹄聲,也在此刻漸漸平息,安市城內的炊煙重新升起,卻沒了往日的緊繃。
李承乾的臨時帥帳設在原安市城城主府內。
帳中燭火通明,輿圖平鋪在案上,烏骨城的位置被紅筆圈出,旁邊密密麻麻標注著地形與守軍布防。
那是孫代音連夜整理的情報。
“殿下,烏骨城雖不如安市城堅固,但地處險要,背靠丸都山,前有沸流水,易守難攻。”
孫代音躬身站在案旁,手指沿著輿圖上的河流滑動:
“更關鍵的是,烏骨城守將淵男建,是淵蓋蘇文的胞弟,此人性格剛烈,又極善守城,去年陛下攻打安市城時,他曾率援軍襲擾唐軍后路,讓陛下頗為頭疼。”
李承乾指尖點在‘烏骨城’三字上,目光沉凝:
“孤知道他。傳聞他為了守住城池,曾將家中糧草全部充作軍糧,連自己的幼子都餓得面黃肌瘦,是個硬骨頭。”
話音剛落,帳簾被掀開,楊萬春身著素色布衣走進來。
他雖降了唐,卻不愿穿唐軍甲胄,只以布衣見駕。
他走到輿圖前,目光落在烏骨城的標注上,眉頭微蹙:“殿下,烏骨城不可急攻。”
帳內瞬間安靜下來。
孫代音側過頭看他,眼中帶著幾分警惕。
雖然他與楊萬春都是降將,但楊萬春才剛剛投降,此刻直言戰事,難免讓人多心。
李承乾卻抬手示意楊萬春繼續說,語氣平和:“說說你的理由。”
“其一,烏骨城與安市城不同。”
楊萬春手指落在輿圖上的丸都山:
“此城背靠大山,城中守軍可沿山道獲取水源與柴火,即便斷了糧道,也能靠山林中的野菜野果支撐數月。”
“去年末將與淵男建打過交道,此人最擅‘以山為障’,曾在山道中設下數十處陷阱,唐軍若貿然進山,恐會折損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