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煦有點意外,他把自己當神燈讓趙孝騫許愿,原本只是隨口一說。
但凡懂點事的臣子,標準的答案是“謝官家天恩,臣別無所求。”
凡人皆有所求,總有得不到的人或物,但在皇帝面前不能這么口無遮攔,這是禮數問題。
要你提要求,你特么還真提,情商都喂狗了?
趙煦意外地挑了挑眉,隨即笑了:“子安你可真是……一點都不客氣啊。”
趙孝騫也笑了:“官家說過,我們既是君臣,也是兄弟,臣剛才那句話,是對自家兄長說的,若官家覺得不合適,就當臣什么都沒說。”
趙煦反倒來了興趣,道:“你說說,你有何求,朕若能做到,必不推辭。”
趙孝騫直起身子,眼睛正視趙煦,緩緩道:“臣想求官家送我一件成親的大禮,那就是……請準臣的母親馮氏還俗,讓她離開瑤華宮,余生有個棲息之所安養終年。”
趙煦聞言不由動容。
馮氏,是趙孝騫的母親,如果她與趙顥沒有和離的話,趙煦也要叫她一聲“叔母”。
與皇室宗親有過夫妻名分的女人,就算和離了,也永遠不可能脫離天家另嫁他人的,這是天家必須維持的體面。
所以世上才有了“瑤華宮”這個產物,它是專門容納那些關系破裂,但仍要被監禁的可憐女人的地方。
不得不說,趙孝騫的這個要求沒那么容易辦到,因為趙煦下不了決心。
一旦開了這個頭,以后這家子女來求,那家子女也來求,有了第一自然有第二第三……
趙煦有點為難,沉吟半晌,低聲道:“此事有點難辦,要不……子安換一個要求?”
趙孝騫嘆道:“臣將成親,此為人生大事,臣別無所求,只求母親能以正常人的身份來見禮,臣也想在母親膝前多盡孝心,侍奉母親終年。”
趙煦再次動容,陷入深深的思索。
趙孝騫的請求其實很合情合理,甚至于,應該大力推崇。
大宋自立國起,太祖便提出“以孝治天下”。
“以孝治天下”不是大宋的獨創,事實上這句話出自于孔子,歷朝歷代也提出過,但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對“孝”這個字如此重視。
因為什么呢?
因為太祖趙匡胤得國不正,他搶了孤兒寡母的江山,本來就是一件心虛的事,倘若立國后他提出“忠君愛國”是不是很諷刺?這跟自扇耳光有啥區別?
自己都一屁股屎,還要求別人擦干凈屁股,你惡不惡心?
所以,大宋立國后不提“忠”字,于是在“孝”字上下功夫。
咱主打就一個揚長避短。
歷代官家登基,提倡的都是“以孝治天下”,祖宗干了虧心事,子子孫孫跟著虧心,而這口號,百余年來居然就這樣傳了下去,直至玩成了真的。
趙孝騫對趙煦的請求,于情于理都符合了大宋的治國宗旨,趙煦不答應的話,似乎說不過去。
再說,趙孝騫為大宋立過大功,趙煦還要繼續重用他,若因為這點事而導致君臣不愉,未免寒了功臣的心。
于是久久思量過后,趙煦終于狠狠一咬牙。
“罷了,朕答應你,子安成親之日,便是令堂還俗之時。”
趙孝騫大喜,急忙拜謝。
趙煦卻又道:“但你記住,此事不可聲張,不可宣揚,朕獨破此一例,可一而不可再。”
趙孝騫笑了:“官家放心,臣沒那么多親娘出家,僅此一個。”
擔心自己給趙煦添了堵,趙孝騫于是試著找補。
“官家若覺得獨開此例不妥的話,不如把臣的父親楚王弄進去出家幾年,算是平衡一下……”
趙煦驚呆了:“朕剛剛還打算夸你孝心感動天地,你卻把你父親……你咋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