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跟三國時司馬懿指洛水為誓一樣,此誓之后,天下的誠信徹底消失,從此華夏歷史進入爾虞我詐的時期,沒人再相信所謂的誓言了。
趙孝騫殺梁太后也是如此,兩國交戰尚有不斬來使的規矩,何況對方是一國太后。
讀圣賢書一輩子的章楶,怎么干得出如此背信棄義之事?
別的不說,此事若被汴京朝堂知曉,必然會掀起驚濤駭浪,趙孝騫會被御史們參得欲仙欲死,趙煦都保不住他,畢竟這事兒太惡劣了。
后來趙孝騫終究還是說服了章楶,只用了一句話。
鴆殺梁太后的人是遼使蕭光敬,與我大宋何干?
我大宋還能管到遼國的事?
這也是趙孝騫堅持讓蕭光敬親自動手的原因,他不能給自己留把柄。
蕭光敬不一樣,他是遼國人,遼國起源于北方的靺鞨諸部,人家可沒有讀圣賢書的習慣,為了利益,沒什么不能干的,他們的部落祖先也沒留什么不斬來使的祖訓。
再說,梁太后的死因一定會淹沒于歷史的真相中。
就算大宋和遼國想公布出去,李乾順也會拼死攔著不讓說。
太后被鴆殺的死因若傳出去,李乾順這個西夏皇帝還當不當了?西夏的后黨黨羽們不得造反啊?
腦卒死亡這個理由多完美,為什么要破壞這種完美?
宋遼兩國聯手密謀,再加上李乾順作為內應,天下不會有人再關心真相,宋遼夏三國上層只關心未來的利益。
祭拜過后,李乾順接手梁太后的后事安排,命人在城外找了一塊隱秘地地點匆匆下葬,然后留下兩名西夏臣子與大宋和談。
而李乾順則以梁太后的名義下詔,集結在西夏境內仍追擊宋軍的各部兵馬,急匆匆起駕朝興慶府行去。
梁太后死了,李乾順要接管國政,有太多的麻煩等著他處理。
首先要隱瞞梁太后已死的消息,然后接收兵權,直奔都城剪除后黨,對朝堂重新洗牌,尋求國內權貴功勛地主等各個階級人物的支持擁戴等等。
而令宋遼兩國都分外重視且頭疼的一代西夏女強人梁太后,死后不過一捧黃土,孤零零地埋在某個不知名的地下,她存在的痕跡,正被歷史悄悄抹去。
李乾順草草安排了梁太后的后事便告辭,留下的兩名西夏臣子則與大宋和談。
和談的結果沒有任何懸念。
大宋提出的條件,西夏全盤答應。
原本和談的條件遼國是需要干預的,畢竟西夏的疆土和城池歸屬,也與遼國的利益相關。
但可惜的是,遼國使臣是蕭光敬,那就好商量了。
三國只談了一個上午,便敲定了內容,并許下盟誓,盟書寫作三種文字傳昭諸國,并且著石匠將盟書刻石于碑,立于原大宋與西夏的邊境石頭城。
和談條件里,大宋與西夏約定永罷刀兵,重修舊好,西夏并向大宋稱臣,每年遣使赴汴京朝貢大宋天子,朝貢之物的價值不得低于十萬貫。
至于疆土城池方面,西夏愿割夏州,龍州,銀州等六州城池與大宋,以表這次擅自發動戰爭的賠禮,裁撤左廂神勇軍司,卓啰和南軍司,靜塞軍司等三大軍司。
盟書既成的第三日,被分兵深入西夏境內的折可適等宋軍各部兵馬奉命回到夏州城,重新歸建。
石頭城外,一座高聳的石碑靜靜地矗立在西北高原荒漠上,黃昏的夕陽將它照映得一片血紅。
它仿佛在昭告世人,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一場戰爭。
一場改變了兩國國運的戰爭。
現在,戰爭結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