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仇恨之源,無非因利,因權,因色。
章惇與趙孝騫的仇恨算什么?
利和色不存在,唯一一個“權”字,趙孝騫的簽書樞密院事是趙煦封的,確實打亂了章惇的計劃,這個位置他惦記很久,一直想安插新黨的人上去。
可章惇很清楚,這件事不能怪趙孝騫,是趙煦堅持要封的,而且趙煦的心思不難猜,新黨如今大肆打壓舊黨,趙煦是默許的,可他也不會容許新黨野蠻無序地擴張。
將樞密院的位置給趙孝騫,就是趙煦出于這種考慮。
所以,嚴格說來,章惇其實根本沒有與趙孝騫結仇的理由。
至于周秩對趙孝騫搞的那點小陰謀,說實話,章惇事前完全不知情,如果他能提前知道,是絕不會允許周秩這么干的。
對趙孝騫的封賞,里面的水那么深,是一個小小御史能摻和的?
出了周秩這件事后,章惇與趙孝騫的關系越來越僵,本來雙方只是一點小摩擦的,如今眼看真的要結仇了,章惇今日才不得不登門。
七彎八拐說了那么多,章惇的本意其實就是服軟,以一種委婉的方式服軟。
畢竟是當朝宰相,跟一個十九歲的少年服軟臉上不好看,于是章惇又是扯朝局,又是扯平衡,意思就是告訴他,老夫干的那些事都是身不由己。
趙孝騫已經確定坐樞密院的位置了,無法避免的是,將來的朝堂上,或許會多出一股勢力,以趙孝騫為首,站在新黨和舊黨兩大陣營之外的第三股勢力。
為什么是第三股勢力?
因為章惇看出來了,趙孝騫父子倆其實根本對新政舊政都沒有興趣,父子倆是游離在朝堂陣營之外的中立者。
這也是今日章惇聊天時,為何突然問趙孝騫如何看待新政。
若換了別的第三股勢力,必然會被新舊兩黨無情絞殺,朝堂夠亂了,怎么會容許第三股勢力的存在?
但對趙孝騫,章惇不敢。
因為他的圣眷有點離譜,章惇更不確定官家讓趙孝騫坐樞密院的位置,形成第三股勢力,是否是官家本人的意思。
朝局若要平衡,不一定只能存在新舊兩黨,若是多出一股勢力,對皇帝來說絕對不是壞事。
章惇作為宰相,任何事情都想得比較深遠,看路邊的一條狗都覺得它對自己有陰謀。
所以,這才是章惇今日愿意放下宰相的架子,以委婉的方式向趙孝騫服軟的原因。
不管未來如何,對這位少年,章惇目前是真覺得不宜結仇。
若是得罪狠了,趙孝騫將來羽翼豐滿后,索性與舊黨聯起手來,章惇將會處處受制,轟轟烈烈的推行新法,或許又將被廢。
別懷疑,大宋經常干這事兒,一會兒新法,一會兒舊法,當年王安石都說,大宋變法跟特么鬧著玩兒似的,先添把柴,又淋一盆水。
對于趙孝騫這位羽翼越來越豐滿的少年權臣,章惇如今是真不愿得罪了。
“老夫垂垂矣,世子年輕,前程遠大,官家也正值春秋,未來大宋的興亡,便寄托在你們身上了……”章惇望向天際,眼中露出一抹疲憊。
“章相公欲致仕?”趙孝騫好奇問道。
章惇一愣:“老夫去年才任相,世子何言致仕?”
“不致仕你又是垂垂老矣,又是寄托在你們身上,搞得跟臨終遺……嗯,出師表似的。”
章惇:“…………”
好氣啊,但他不是老夫親生的。
趙孝騫望向章惇,笑道:“章相公說那么多,意思小子明白了。”
“小子是個懶人,通常不怎么喜歡摻和事兒,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跟我沒關系的事,我都不喜歡摻和,只要別主動招惹我,我這個人還是很好說話的。”
“至于朝堂上新黨也好,舊黨也好,我也不喜歡站隊,臣子就是臣子,站在朝堂上有事說事,不是非要站到某個陣營里,我才能報效天子和社稷。”
“章相公不妨把我當成一個旁觀者,官家交給我的差事,我盡量辦妥當,其他的事我不參與,你們斗來斗去,只要血別濺我身上就好。”
“當然,我辦差事的時候,也希望別人不要給我暗戳戳的拖后腿,背后捅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