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局測算了黃道吉日,皇帝登基宜在五日后。
說實話,趙孝騫也不知道太史局這群貨掐算的日子是真有依據,還是純粹糊弄人。
自趙煦駕崩后,大宋官家的位置已經空懸很久了,各地民心不穩,對國家來說不是好事。
太史局約莫也承受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于是隨便定了個日子,假裝是黃道吉日。
畢竟在這種裝神弄鬼的專業領域,太史局說啥就是啥,旁人若要反駁,你的專業知識至少要碾壓他們,什么夜觀星象,文王卜卦,梅花易數等等。
五天時間,不長也不短,趙孝騫不著急,他有自己的節奏。
政事堂內。
太后坐在首位,趙孝騫忝陪側座,章惇和一干宰相副宰相坐在末座。
今日是小型朝會,意思就是有資格參與朝會的人不多,太后,未來的皇帝,以及宰相們。
議題是定年號。
每個新皇帝登基,是必須要換年號的,它代表著新的氣象,以及把這個時代烙上獨屬皇帝的印記,讓年號和皇帝本人深度捆綁,既便于民間不識字的百姓銘記,也便于史官記錄歷史。
當初趙佶差點登基,他的年號都已被定下,叫“建中靖國”。
“建中靖國”的意思,是有深刻含義的。
它代表著君臣的理想,意思是收復江山,完成大宋一統。
這就是所謂“靖國”的意思,畢竟如今的大宋鋒芒正盛,軍事力量空前強大,滅亡遼夏并不難,達到“靖國”的目的,并非癡人說夢,是真有可能在幾年內實現的。
定下這個年號的時候,大約君臣們都忘了,他們摘的是趙孝騫種下的果子。
四個字的年號很少見,也不知當時的朝臣們是怎么想的,趙孝騫并不喜歡,不過當時他正處于蟄伏時期,正在暗戳戳搞事情,年號的事他懶得過問,反正最后都會被廢除的。
如今趙佶倒了,人被宗正寺圈禁,大理寺和御史臺正忙著搜集鎖定他的罪行證據,過不了多久,趙佶就會被流放嶺南。
當然,他有沒有命走到嶺南,那就要看他的運氣了。
趙佶倒了,當初定下的年號自然是不能用的,太晦氣。
于是今日太后和趙孝騫召集幾位重臣,重新商議年號。
政事堂內有點吵,大家的意見都不統一,各人都有各自的意見,而且引經據典,頭頭是道。
趙孝騫被吵得腦仁疼,不禁伸手按揉自己的太陽穴。
年號,屁大個事兒,你們不能商量好了再請我來嗎?我負責蓋章就是了。
坐在主位上的向太后見趙孝騫一臉不耐,不由笑道:“成王耐心點,年號是大事,必須慎之又慎,總要有個切實且合適的說法,才能頒告天下,不會被天下的官員士子詬病,無損皇帝和朝廷的威嚴。”
向太后現在對趙孝騫仍稱呼“成王”。
這是規矩。
只要沒完成登基大典,趙孝騫就只能是成王,這個時候稱呼官家,那叫“僭越”,是不合禮制的,回頭御史們那一張張噴糞的嘴……
太后對趙孝騫說話的語氣很溫和,帶著幾分慈愛寵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