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孝騫眼皮猛地跳了幾下。
這女人該不會真想當我后媽吧?
你是被我爹強上的啊,你是受害者啊,你應該去開封府告他啊,怎么好像還認命了呢?
心里在吐槽,但趙孝騫還是堆起一臉假笑道:“太后說得是,是我不穩重了,諸公請繼續說,我認真聽著呢。”
章惇捋須微笑,這次幫趙孝騫爭奪皇位成功,趙孝騫如愿了,章惇和新黨也是受益者,今日坐在這里的都是勝利者。
“不知成王殿下可有好主意?若有合適的年號,殿下不妨提出來,我等共同參詳如何?”
趙孝騫的文才是得到滿朝文武肯定和贊譽的,畢竟“趙半闕”的名號至今仍然響徹大宋各地,他的詩詞篇章被大宋的文人士子廣為傳唱。
章惇讓趙孝騫主動提個年號,其實是在捧抬他,讓這位未來的官家在朝堂上樹立名望,以便將來統馭群臣。
趙孝騫眨了眨眼:“子厚先生真要我說?”
身份變了,稱呼也要變了,以前趙孝騫稱章惇為“章相公”,現在稱他為“子厚先生”,皇帝事宰相以師禮,也是做給朝堂文武官員看的,表現出一種君圣臣賢的良好政治氛圍。
章惇捋須笑道:“殿下文治武功皆是世間翹楚,讓殿下提出年號,再合適不過了。”
趙孝騫點了點頭,沉聲道:“以我之意,年號不如叫‘靖康’,太后和諸公以為如何?”
眾人一怔,然后開始冥思苦想這兩個字的出處和意義。
趙孝騫主動道:“‘靖’者,出自《詩經》,曰‘日靖四方’,‘康’者,出自《尚書》,曰‘永康兆民’,二者合一,‘靖康’者,意喻四方安寧,百姓富足安康,吉也。”
此話一出,滿座皆驚。
眾人交頭接耳竊竊議論幾句后,紛紛點頭贊同。
章惇捋須笑道:“不愧是名滿天下的‘趙半闕’,果真出口成章,有經有典,意喻深遠,上上大吉,太后,諸公,不知成王殿下所提‘靖康’年號,各位意下如何?”
太后欣然頷首,表示贊同。
其他人也紛紛點頭,第一時間送上逢迎贊譽之辭。
趙孝騫保持微笑,但笑容里有幾分苦澀的味道。
作為千年后的后人,“靖康”二字他再熟悉不過了。
為何非要取這個年號?
那是因為趙孝騫希望原本應該發生的事情改變軌跡,在他的治下,歷史上的靖康之恥永遠不會發生,大宋的悲慘命運也將被改寫。
這段真實的歷史,隨著他的意外到來,而生生被抹去痕跡。
有生之年,他要用“靖康”二字,一雪前世歷史書里的恥辱。
如果史書上仍然還有“靖康之恥”這四個字,那么必然是宋軍攻城掠地,滅亡遼夏,對遼夏兩國來說,他們遭受的便是“靖康之恥”。
這個年號,就當是趙孝騫登基前發下的宏愿,他要洗刷華夏歷史上悲慘痛苦的恥辱,把這些恥辱加諸到敵人身上。
政事堂內的氣氛非常融洽,趙孝騫是即將登基的新君,太后和群臣都很給面子,再說“靖康”這個年號引經據典,確實有深遠寓意。
于是趙孝騫的提議全數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