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孝騫漫不經心地道:“朕從《山海經》上搜到的,這都是知識點。”
章惇斷然道:“不可能!《山海經》上絕無此描述!”
“古籍孤本版《山海經》。”
“呃……官家能否借臣一觀?”
“不好意思,書與老婆恕不外借,而且那本書我看完后就燒了,毀尸滅跡毫無痕跡。”
章惇:“…………”
趙孝騫見他呆怔,于是只好嘆道:“子厚先生,相信朕,朕從不打無把握之戰,如果決定打起來,那么這場戰爭一定代表著豐厚的利益,絕對不會虧本。”
“一旦戰勝,大宋占領日本全境,那時咱們便有了充足的人口勞力,豐富的礦產,以及面朝東海岸的軍港商港,為大宋探索這個世界提前建下橋頭堡,此事……功在千秋。”
章惇苦笑道:“日本素來敬仰我大宋上國,對我大宋唯唯諾諾,諸侯與平民皆對我大宋充滿了好感,官家若欲啟戰,臣實在找不到合適的理由,恐會引起其他鄰國藩屬的不安和猜疑……”
“呵!什么‘敬仰’,什么‘唯唯諾諾’,那不過是因為日本如今處于諸侯內戰的時代,他們的拳頭不夠硬,實力上根本打不過大宋,只能選擇蟄伏,子厚先生莫被他們的表象騙了。”
“至于理由,很好找。朕麾下的部將張嶸在登島以后,被日本人很不友好地對待,他們率先對我大宋王師發起了進攻,‘藩失臣禮’,這個理由還不夠充分嗎?”
章惇遲疑半晌,現在的他,正被一種全新的價值觀沖擊著。
圣賢仁義的道理,與國家利益的取舍,在他的心中反復糾結沖突。
想到那些誘人的人口勞力,各種豐富的礦產,以后極具未來戰略性的軍港商港,良久,章惇終于嘆了口氣,苦笑道:“官家,此事您和臣說了不算,恐怕還是要發起廷議。”
趙孝騫毫不意外地點頭:“此戰利大于弊,朕相信子厚先生,一定能讓廷議通過的。”
章惇無奈苦笑:“臣盡力。”
君臣議事之后,章惇臨別之前,突然掏出一摞奏疏遞上。
“官家登基后,汴京朝臣和地方官員皆上表,向官家表示效忠,并且許多朝臣還在奏疏里請求官家為大宋天家子嗣計,請官家下旨選秀,以充后宮。”
趙孝騫笑了:“前有各地祥瑞,后有充實后宮,這些朝臣官員還真是……鐵了心要讓朕當個驕奢淫逸不思進取的帝王啊,朕若是個昏君,下面的官員可鉆的空子就多了,是嗎?”
章惇搖頭:“自古朝堂官場多逢迎阿諛之輩,不過這次群臣上表請求選秀充實后宮,說實話,臣也是頗為贊同的。”
“官家,歷來帝王登基后,選秀充實后宮都是規矩,官家若能多幾位皇子,對社稷來說也是好事。”
“同時選秀女子大多為各地官吏之女,此舉也能為官家爭取許多朝臣官員的人心,百利而無一害,請官家斟酌考慮。”
趙孝騫點頭,道理是沒錯,大約群臣被趙煦無后這件事搞怕了,于是絕不能讓天家再重蹈上一代帝王的覆轍,這才著急請趙孝騫選秀,多生幾個皇子。
趙孝騫沉思片刻,道:“朕的皇后還在趕回汴京的路上,等皇后回宮,朕正式冊封后,選秀這件事去問皇后便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