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到上層,越能發現是非善惡的混淆不清。
這是殘酷冰冷的現實。
石仲先究竟為何而死,在這些接觸到案情的朝臣心里,真相已經不重要了。
為了朝局的穩定,為了官家的圣名,無論石仲先這個人究竟是忠是奸,他必須只能以壞人的形象公之于眾。
而且,從事實來說,石仲先在宮門前自盡無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僅憑這一個舉動,就已足夠證明他對官家對朝廷不忠了。
朝會上,蔡京作了結案陳詞后,拿出了一摞厚厚的罪證。
罪證有理有據,任何人都無法反駁。
于是,蔡京宣布石仲先的案子終結。
朝臣們自然無話可說,無論出于任何原因的考量,石仲先一案就此終結,對朝堂自然是好事。
民間市井的輿論已經造出了聲勢,如今汴京的街頭巷尾都在罵石仲先是個奸臣,他死得活該,誰叫他阻礙官家推行新政。
方田均稅法的具體內容,不知被什么人在民間科普,如今的百姓們也都知道了這條新政的好處,他們更知道這條新政能夠給百姓和農民帶來利益。
為百姓帶來利益的新政,自然是善政,德政,誰若反對,誰就是奸臣。
自古以來,民間百姓的價值觀就是這么樸實無華。
民間的輿論已經影響到了朝堂,所以今日的朝會上,也沒有朝臣站出來反對方田均稅法了,畢竟誰也不想抹黑自己的名聲。
沒錯,文官的軟肋,就是“名聲”,一拿一個準。
隨著蔡京的話說完,大慶殿內一片沉寂。
趙孝騫坐在龍椅上,目光平靜地掃過群臣的表情,然后在章惇的臉上多停留了一會兒。
章惇面無表情,他已意識到嚴重的職業危機了,但他的憂慮和惶恐根本不會表現在臉上。
“石仲先一案已終結,愿朝堂諸公引以為戒,不可自誤。不是說選擇一種壯烈的死法就能名垂青史,忠就是忠,奸就是奸,真相是不可能瞞得住的。”趙孝騫緩慢的語聲在大殿內回蕩。
“石仲先的家產抄沒充入國庫,三法司及監察府按大宋律處置石仲先及其親眷,涉案余黨一并查處,此案勿復奏也。”
趙孝騫說完,殿內群臣無論心里怎么想,只能躬身應是。
朝會繼續舉行,章惇稟奏國內的各種繁瑣事宜,從農桑到修堤,從商業到軍事。
君臣有條不紊地商議,爭吵,最后做出決策。
朝會的效率很高,基本說完一件馬上就是下一件。
趙孝騫的性格本身很務實,不喜歡虛頭巴腦地跟群臣討論圣賢經義,高喊什么口號。
一切都是就事論事,遇到爭執比較激烈的問題,就暫時擱置,容后再議,遇到沒有異議的問題,就快速通過,頒行地方。
朝會的本質,就是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機器運轉的原理,就是高速有效,機器不會停下來跟你討論什么形而上學的東西。
當章惇奏事完畢之后,殿內又是一片沉寂。
趙孝騫心里清楚,其實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沒說,也沒人敢提。
那就是“方田均稅法”最終是否落地,是否施行。
這是最近朝堂君臣博弈的關鍵問題,也是最近一切混亂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