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趙孝騫和蕭奉先這個遼奸商量了幾個損主意,但表面上看,遼國的回應比較積極,后來耶律延禧依照蕭奉先的建議,殺了遼國的一批貪官,搜羅了不少錢財,歸還大宋歷年歲幣的事,也在慢慢籌備之中。
同樣是歸還歲幣的話題,西夏使臣的反應就截然不同。
西夏選擇了已讀不回。
這個消極的反應,現在已說不清到底是使臣李懷思的建議,還是李乾順個人的決定。
當然,這也存在一些無法抗拒的客觀事實,從紹圣三年起,西夏頻遭天災,國內作物歉收,牛羊大批瘟疫病死,西夏這兩年收上來的賦稅少得可憐,國主李乾順年紀輕輕,愁得頭發都禿了一大塊。
后來趙孝騫即位,登基的當天就要求西夏歸還歷年歲幣,這對原本就窮困潦倒的西夏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李乾順自即位后,也算是一位英主,他做出的決定很少有昏庸的,事實上他這幾年采取戰略防御國策,埋頭發展西夏國內經濟,等待恢復國力,試圖讓西夏再次偉大。
結果天不從人愿,原本打算韜光養晦,卻活成了茍延殘喘的模樣。
主要是西夏以前富有侵略性,遭遇天災之時,會效法遼軍侵入大宋境內打草谷,襲擾搶掠大宋邊民,這算是一種對國內百姓和牧民的補貼。
可是大宋的軍事早已今非昔比,西北二十萬大宋邊軍已裝備了火器,西北邊帥章楶跨馬巡邊,時刻對西夏虎視眈眈。
這種情況下,大宋不主動入侵西夏,李乾順都要謝天謝地了,西夏哪里敢犯大宋邊境半分?
無法劫掠,打不了草谷,西夏沒了補貼,遇到天災后自然每況愈下,越發不堪。
當趙孝騫提出要歸還歲幣,李乾順簡直如同晴天霹靂。
歲幣其實不算多,大宋歷年來送給西夏的歲幣撐死了不過一兩百萬貫,西夏國力這幾年雖然不大行,但咬咬牙還是勉強能付得起的。
可李乾順更在意的是,趙孝騫這位新即位的大宋皇帝對西夏國釋放的強烈信號。
登基大典當天便當著群臣的面,直言不諱地索要歲幣,這位大宋皇帝在外交上必然是采用非常強勢的方式。
這一次索要歲幣,下一次呢?
李乾順不希望這種近乎勒索的要求,在大宋外交上形成習慣,隔三岔五要點什么東西,西夏本就是個窮國,這誰受得了?
幾番思量下,李乾順終于做出了決定,那就是已讀不回。
這個決定終于給西夏帶來了滅頂之災。
當然,嚴格的說,西夏的滅頂之災倒也不完全是李乾順的這個決定造成的,事實上當大宋軍事上支棱起來后,滅亡遼夏不過是時間和機會的問題。
哪怕西夏一直老實本分,趙孝騫滅西夏之心也不會絲毫改變,一統天下的志向不可能因為某人某國的乖巧老實,就會對他網開一面。
天下歸于一統,是大宋皇帝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