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中原王朝對外發起的戰爭,不管是正義的還是邪惡的,都有一個鐵定的規矩,那就是必須冠以正義之名。
堂堂正義之師出征,才叫名正言順,才會被天下人認同這場戰爭的必要性,正義性。
如今的大宋也不例外。
大軍出征之前,朝堂便忙開了,禮部忙著撰寫檄文,政事堂忙著籌備糧草軍械,樞密院忙著調兵遣將。
趙孝騫與幾位重臣商議過后,當天下午,趙孝騫便頒下了宣戰詔書。
詔書里對西夏立國以來,這數十年里對大宋西北邊境的襲擾,搶掠等惡劣舉止細數了一遍,然后又說到西夏立國的非法性,說西夏是非法篡立。
西夏的開國之君李思恭是唐朝末年的黨項族首領,因剿滅黃巢起義軍得力,被當時的唐朝皇帝賜“李”姓,并賜西北五州之地。
皇帝賜姓給了黨項族人充足的底氣,漸漸地不服中原王朝宣調,直到后來李元昊正式稱帝,從原來的大宋版圖中脫離出來,獨立建國。
這個過程就是非法的,對大宋來說,這就叫“篡立”。
宣戰詔書里,趙孝騫零零總總羅列了一大堆西夏與大宋的仇怨與過節,最后以中原天朝上國的名義宣布,大宋當興堂堂王師,以伐西夏之不臣。
戰事將啟,大宋境內大小官員軍民人等,皆須齊心殺敵,不得對此戰有任何非議,違者治罪。
宣戰詔書頒宣天下的當天夜里,延福宮外,一名官員在宮門外長跪不起,磕頭如搗蒜,雙手高舉過頭頂,執拗地捧著一道來自西夏的國書。
跪地的臣子不是宋臣,是西夏長駐大宋汴京的使臣,名叫李懷思。
李懷思是西夏皇族宗親,細算起來,他是西夏國主李乾順的族叔,當初趙孝騫和蕭光敬合伙鴆殺小梁太后,火速擁立年少的李乾順,那一晚宋軍沖進西夏軍大營,控制李乾順之時,李懷思也在場。
擁立李乾順的西夏臣子里,他是第一個公開表示效忠的,也是他向李乾順建議與大宋和談,先停戰撤軍,對大宋做出極大的妥協讓步,從而促成大宋簽下一份立國以來最占便宜的宋夏和議條款。
李乾順做出巨大的妥協,聽從李懷思的建議,回到西夏都城開始對小梁太后留下的殘余勢力進行血腥清洗,用了一年的時間將朝堂上的隱患清除一空,然后采用戰略防御的國策,西夏進入了蟄伏期。
西夏這幾年的基本國策的制定,都有李懷思的參與,可以說,他算是李乾順最為信任的臣子之一了。
趙孝騫登基后,西夏國主李乾順感覺有些不妙,立馬命李懷思赴大宋,作為西夏使臣長駐汴京,隨時傳遞大宋朝堂的消息,并做出判斷與建議。
只不過李懷思在長駐汴京時,犯下了一個錯誤。
這個錯誤很要命。
當初趙孝騫登基之時,召問遼國西夏使臣,詢問大宋歷年的歲幣一事,要求兩國給大宋一個交代。
遼國給的交代很積極,畢竟前兩年遼國挨揍比較狠,他們很清楚趙孝騫不會無緣無故拿歲幣說事,一旦開了口,就說明這位新即位的大宋皇帝想搞事了。
遼國絕不給趙孝騫搞事的機會,立馬派來了蕭奉先作為使臣,與大宋溝通歸還歷年歲幣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