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沒說完,已被劉澤寧打斷:“地主的姓名不重要,我想知道的是,這個村子真的只有一千四百畝土地?”
文吏不知答案,只好搖頭。
旁邊一直聽著他們談話的老農赫然瞪大了眼,震驚地道:“啥?咱治平村只有一千四百畝土地?這……”
劉澤寧含笑道:“老丈覺得這個村子實際上有多少土地?”
老農震驚半晌,才嘆氣道:“也不知是哪個殺才造的冊,記得猶在英宗年間,數十年以前,本村就有四千多畝地,是虞城縣的上村,如今咋就只剩了一千多畝了?”
劉澤寧頓時明白了什么,臉上的笑意漸冷。
四千多畝土地,數十年后變成了一千多畝,哪里出了問題?
當然是本地官府和地主出了問題。
王安石變法后,曾經清查過京畿五州的土地,當時查出各地隱瞞的土地田畝數就高達兩百多萬頃。
為何要隱瞞土地田畝數?
因為只有隱瞞了,地主才能少交稅,土地所產全歸自己,當然,本地的縣衙甚至是更上一級的知州知府官員,每年也要打點一番。
靠著轄下隱瞞的土地畝數,就能讓地方上的官員地主吃個腦滿腸肥,誰還在乎朝廷發的那點俸祿,都不夠塞牙縫的。
這就是典型的官商地主勾結的現象,吃撐了官員地主,餓死了普通百姓。
這也是官家為何強硬堅持推行方田均稅法的原因。
遺憾的是,朝廷頒行的方田均稅法,顯然沒有落實到位,村子的老農根本不知道這回事,而村里的地主仍然在安享著他的驕奢淫逸,歲月靜好。
該知道的情況,基本已經了解,但還不夠。
接下來劉澤寧還要繼續自己的行程,他要暗訪許多村莊,要對應天府轄下的各州各縣各村的土地情況有個大概的了解,搜集許多證據。
盡管如今的一切仍是風平浪靜,但劉澤寧很清楚,過不了多久,整個應天府官場,將會發生一場規模極大的地震。
風暴,已在應天府的上空聚集成形。
…………
此時的應天府衙內,氣氛卻無比凝重,空氣仿佛都快凝結成形了。
三五名官員圍坐在炭爐邊,明明炭爐里的溫度讓人周身暖洋洋的,可這幾名官員卻莫名地感到渾身冰涼,像冬天不慎跌落冰水里,冷到了骨縫中。
廂房里人數不多,每個人的表情都如臨大敵,膽怯的甚至額頭都滲出了冷汗,擦也擦不盡。
劉澤寧半途改道的舉動,著實打亂了應天府官員的陣腳。
現在的情況是,所有人都不知道劉澤寧到了何處,他在查訪什么,他查出了多少東西,牽扯了應天府的哪些官員。
包括南京留守李淮在內,每個人都感到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