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維艱”。
聽了老農的話,此刻劉澤寧的腦海里只浮出這四個字。
整整一個村子,近千畝土地,竟然全都屬于同一個地主家,而所有的村民,都已淪為地主家的佃戶,為地主種地耕耘,一年勞作到秋收,交上田租之后,剩下的糧食仍然養活不了家人。
這并不是治平村一家的現狀,而是大宋各個地方普遍存在的現狀。
官家為何力排眾議推行方田均稅法,因為他看見了民間的疾苦,他很清楚權貴豪強地主得到的越來越多,而百姓們失去的也越來越多。
土地已經大量地被豪強地主兼并,農民淪為了地主家的農奴,只能茍延殘喘地活著。
老農的遭遇,其實也是大宋大部分農民的縮影。
大宋并不缺土地,事實上,大宋的人口接近一億,農民自然是占絕大部分的,但大宋的土地也不少,從中原到江南,從河北到嶺南,其實都有廣袤的土地可供農民耕種。
只是土地再多,也多不過權貴豪強的貪婪。
他們用手里的權力和人脈,像一只只貪婪的貔貅,用盡各種手段將原本屬于農民個人的土地據為己有。
失去土地的農民只剩了兩條路可選,一是淪為流民,舉家離開故土,未來的某一天,全家活活餓死在茫茫的前路上。
二是淪為地主家的農奴,故土仍在,自由已失,像眼前的老農一般,辛苦耕作一年,仍然養不活家人。
“老丈,朝廷新出了政令,名叫‘方田均稅法’,老丈可曾聽說?”劉澤寧不動聲色地繼續問道。
老農茫然地道:“啥方田?啥意思?”
隨即老農苦笑:“朝廷什么政令,老朽不懂,也沒聽說過,但凡對咱百姓有好處的政令,到了縣衙就止住了,官老爺們不會讓咱們活得舒坦的。”
劉澤寧臉上的笑容已有些冰冷,淡淡地道:“或許,這一次不一樣了。”
老農聽出了他話里的冷意,不由好奇道:“貴人也是官兒嗎?”
劉澤寧沒有回答,只是笑了笑:“老丈,您再等等,好日子快來了。”
老農急忙搖頭:“可不敢指望,老朽沒幾年活了,餓不餓死的無所謂,只希望兒孫莫遭罪,這輩子能多吃幾頓飽飯。”
劉澤寧心中不由一酸。
百姓的樸實善良,地主的貪婪殘酷,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扭頭看了看身后靜立的殿前司禁軍,這些人一路護送,負責保護他的安全。
同行的還有一名監察府的文吏,是個中年男子。
劉澤寧把文吏叫來,沉聲問道:“虞城縣治平村,官府造冊的土地有多少畝?分別屬于哪幾家地主?”
文吏取來一摞賬冊翻開,仔細查閱半晌,方才緩緩道:“虞城縣治平村,縣衙造冊的土地共計一千四百四十二畝,屬于耕種土地比較缺少的下村。”
“根據縣衙造冊記載,一千四百多畝土地,其中大部分是普通農民耕種,只有六百來畝土地分別屬于三位地主,他們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