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個陰謀本來就是算計劉澤寧的,在這個陰謀里,應天府轄下的民變是因劉澤寧而起。
而且劉澤寧根本沒與應天府官員照過面,一切都是他私下的行動,所以應天府官員就算承擔責任,也不過是連帶的小責任,代價不大,可以接受。
…………
汴京,延福宮。
種建中已率大軍出發,朝堂的工作重心已朝這場戰爭而傾斜。
朝臣們每天都在討論著戰爭的勝果,以及敵我三方交戰的過程。
沒錯,“勝果”。
大軍剛剛出發,朝臣們已經篤定此戰必勝,只是對勝果的猜測意見并不統一。
有人猜測種建中所部會控制河西走廊,絲綢之路,以及西夏僅有的幾座大城池,但西夏北方的大部分領土,可能還是會落入遼軍之手。
也有人猜測,官家的性子不可能如此謙讓,付出了將士的生命,朝廷的糧草軍械,如此興師動眾,若不能占領整個西夏,這筆買賣就算虧本了,以官家的脾性,是萬萬不會接受的。
所以最后的結果,恐怕是大宋王師占領西夏全境,而遼國,出錢出力又出兵,最后卻什么都撈不到,反而宋軍滅亡西夏后,可能立馬就會跟遼軍翻臉,把他們打回遼國境內,大宋獨吞勝利果實。
討論戰爭的勝果時,朝堂的氣氛高昂且激奮。
往年大宋對外用兵時,朝堂上往往意見不一,有主戰派,有主和派,有人上諫官家必須揚我國威,也有人上諫官家見好就收,不可戀戰貪功。
最后在一片吵吵嚷嚷聲中,宋軍確實是草草收場,占點小便宜就撤,遇到一點小失敗也撤。
從太宗的高粱河之戰,到后來的西北軍反擊西夏入寇,百年來大宋王師用兵都是如此。
不過這一次朝堂上的氣氛卻不一樣了。
滿朝文武如今討論的不是勝負的問題,這個問題基本已經沒有懸念。
他們討論的是,大宋王師在這場戰爭中能占領多少地盤,能得到多少好處,打到什么程度再停止。
不得不說,當趙孝騫這個人橫空出世,嶄露鋒芒后,這個世界確實有了很大的變化。
他給這個歷史上的軟弱王朝注入了一股自信的力量,以及一種必勝的信念。
他用明明白白的勝利讓臣民知道,原來大宋并沒有那么軟弱,原來窮兇極惡的敵人也不過是倆肩膀扛一腦袋,一刀下去照樣身首異處,沒什么可怕的。
滅國之戰,非同一般,這是一件鼓舞激勵人心的大事,也是大宋走向強國的歷史標志性事件。
所以自種建中率軍出征后,朝堂上君臣因為新政的原因而緊張對立的關系,這幾日也緩解了不少,接連幾日的朝會,很少有朝臣說起新政的事,大家的關注點已轉移到滅夏之戰上了。
朝會上各種討論爭執,各種戰略利弊分析,更有甚者,有遠見的朝臣開始談論占領西夏后的駐軍問題,人口和領土消化問題,以及具體的治理問題。
樞密院的官員則接連上疏,建議官家開始布局針對黃頭回紇,以及高昌回鶻兩國的滅國戰爭。
這兩個國位于西夏的西面和西南面,將來西夏納入大宋版圖后,便與這兩國為鄰。
而這兩國其實在唐朝也是屬于中原王朝的領土,那時它們還被稱作“西域”,曾經著名的“安西都護府”就在它們現在的地盤上。
如今大宋既然已經具備軍事實力,不如索性把它們也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