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腌制,其實就是在小野豬的身上割出很多小口子,然后將大醬和辣椒面子,還有碎山蔥和碎山蒜的混合物,在豬身上均勻的涂抹。
并且在涂抹的時候,還要順便摁壓一下,讓豬肉盡量將這四種調料的味道吸收進去。
王安所用的山蔥,也叫野蔥,別的地方也叫它沙蔥。
說白了,這玩意兒其實就是蔥類的一種,跟家蔥長得也差不多,就是整體來說比較細一點,蔥葉的顏色也比較深一點。
并且在這大山里,山蔥這東西那可以說是隨處可見,王安只是在地窨子跟前兒,就隨手薅了好幾顆。
只不過山蔥這個東西,用來當蔥花或者是炒菜腌咸菜吃,那是正經挺好吃的,但要是蘸醬吃的話,口感就著實不咋地了。
因為這東西不但非常的辣,而且還有點發苦和發澀。
反正有家蔥蘸醬吃的時候,山蔥這玩意兒基本沒人用來蘸醬吃。
至于山蒜,也叫小根蒜,苦蒜。
不過這玩意兒在當地,人們只管它叫“大腦瓜兒”或者是“大腦門兒”。
大腦瓜兒這玩意兒,在當地就比較受歡迎了,不管是蘸醬吃還是用來腌咸菜,那都是相當的好吃。
這玩意兒也像是山蔥那樣,在這大山里同樣都是隨處可見的。
而且在這個季節,幾乎家家戶戶的飯桌上,頓頓飯都有這玩意兒的存在。
不得不說,王安在腌制小野豬的時候,加上山蔥和大腦瓜兒這兩樣東西后,就像是給烤乳豬注入了靈魂,那味道“嗷”的一下就上來了,瞬間就將烤乳豬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主要是對比家里種植的蔥和蒜來說,山蔥和山蒜的味道會更加濃烈和獨特一些,最后再用大醬一中和,就單單是這簡單的調料香味,就已經非常的好聞了。
當然,這種調料,在當地其實也是一道非常出名的小菜,那就是“拌辣椒”。
做法也是相當的簡單,那就是將干辣椒、大蒜和大蔥這三樣東西,以5:2:3的比例混合,全部切成餃子餡狀。
最后用稀一點的大醬將它們攪拌均勻就完事兒了。
要是有味精的話再捏上一小點,吃起來味道就更好了。
一點不扒瞎,就“拌辣椒”這個小菜,簡直就是個全能菜,蘸餃子,拌面條,拌米飯,夾在饅頭里,卷在餅里......等等等等,都是嘎嘎好吃的存在。
......
就這樣,王安將小野豬用這僅有的四樣調料鞣制完成后,又用大醬將肉給完全的包裹住,整個腌制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最后,王安又削制了幾根棍子,將小野豬成片狀撐開,固定在火堆跟前兒就烤了起來。
其實烤乳豬進行到這一步,是應該往野豬身上刷點油的,奈何條件不允許,也就只能這么地了。
很快,烤乳豬那種非常特殊的香味兒就散發了出來。
這種香味里,主要的香味兒是肉香味和烤大醬的香味兒,但里面卻還夾雜著奶香味和蔥蒜辣椒的香味。
即使王安現在并不餓,但聞到這個香味兒后也忍不住一直吞咽著口水。
不得不說,王安前世的時候雖然吃過不少的烤乳豬,并且還是那種調料非常全,手法也非常專業的烤乳豬。
但現在王安卻突然發現,其實還是這種原生態的做法更勝一籌。
最起碼目前聞到的這個香味兒,就不是那種專業烤乳豬能比的了的。
如果借用后世的一句話來形容的話,那就是“高端的食材,根本不需要復雜的烹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