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兩天的實驗,她發現那種青石,還有一種灰白色,小巫醫說叫砂巖的石頭刻起來最順手,因為它們不會刻著刻著就裂開,白費她半天的功夫。
對于女媧氏的人來說刻字是一件費工夫的事情,但對于步來說,其實毫不費力。
這之中最大的困難不是雕刻這一步,而是認字。
天吶,這個小巫醫,這么小的腦袋里面,怎么裝了那么多字的?
等到春耕結束,還要正式造紙搞什么教科書?
小巫醫說了:“目前只能靠著背課文來認字了,我也不知道小學教材都有啥,只記得有拼音,其余我也記不住那么多,想到哪編到哪吧。”
這還叫記不住那么多?步呆呆的看著有點苦惱的撓頭的小巫醫。
記得更多還得了!
不過還好有拼音這種東西,她起碼知道要怎么讀出來。
一邊讀一邊在石頭上刻字的話,好像那個字認得更快一點。
目前她可是除了小巫醫以外認字最多的人。
步刻的更認真了。
今天要刻的是小巫醫交給她的一篇文章,里面記載了女媧氏第一位難產死亡的族人的事情。
這位族人死的時候她還沒有來平原居住,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認識已經死去的人,她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她寫的是小巫醫教給她的叫做“正楷字”的字形。
“我小時候可能寫字太丑,所以家里人就給我買了一堆字帖練字,練了幾年,終于不像狗爬字。”寒枝回想了一下,里面好像有個叫龐中華的?
“果然多學點東西是有用的,也算不枉費我那時候天天捏著筆練的指關節通紅,這不就派上用場了。”她看看自己的字,很滿意。
其實她的字體在后世寫出來會被批判為匠氣有余,靈氣不足。
但她又不是書法家,字只要周正能看就行了。
至于其他字體開發,以后自然有感興趣的人專門研究。
步雖然學習的是這種字體,不過她寫出來的時候比寒枝多了些靈動感。
大概是因為她本身就是擅長畫畫的藝術家,想的多一些,寫的時候不自覺就加了些其他元素進去,形成獨屬于她自己的風格了。
“史前畫家淪落為刻字師傅,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不,都不是,這個叫靈活就業,誒嘿。”寒枝在步旁邊圍觀她刻石頭,一邊把手上的記事本遞給步。
雖然步沒有近視眼,不過這個記事本上的字對于她來說還是有點太小了,得湊很近才能看。
“這一本里面的東西都要刻下來嗎。”步一邊往石頭上描邊,一邊問。
描邊的工具是寒枝做的竹管筆。
寒枝一開始本來只準備做毛筆的,因為鋼筆的話現在做起來還是有點難度。
不過她后來看到丟在地上的一截短竹子之后,突然想起來以前好像在博物館看到過現代鋼筆的前身啊。
就是那只在武威張義堡遺址發現的雙瓣合尖竹管筆。
這支竹管筆的雙瓣合尖筆頭設計獨特,和現代鋼筆筆尖從外表比較幾乎一樣了,所以可以很好的控制墨水流出。
這支筆的發現也證明了硬筆的起源來自于夏國,而不是西方。
現在寒枝把它復制了出來,硬筆出現的時間再次提前。
用的墨水是桐煙墨做出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