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個倒木上多砍呢,香菇就多出,少砍就少出,不砍它不出!
吳三公發現這個自然現象以后,又經過很多次的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了場地選擇、菇木種類、砍花、以后后面一套很科學的人工栽培以及管理加工的辦法。
砍花如水槽,香菇保不牢;砍的兩邊伏,不愁沒香菇。還有好記的諺語專門將不同的樹和不同的砍伐方法對種植的影響記載下來。
砍花法的出現直接讓人工栽培食用菌技術顯著提高,古時的普通農戶學會以后也能自己種植了。
《王禎農書》里面對這一辦法也有很詳細的記載。
寒枝就決定大膽試試,一個東西發明后,在封建社會里面還能進入千家萬戶的話,就說明這個東西容錯率應該很高。
一開始她還以為自己這次走眼了,因為林子里面那些被斧頭砍過的櫟樹起碼有半年都沒啥動靜,躺在地上的櫟樹干像死了一樣安詳~
“你們確實死了,但是菌絲不能死啊,能不能都爭點氣。”寒枝當時還在里面繞著那些木頭轉來轉去,心里急的不行。
人心不足蛇吞象啊,一開始覺得有野生香菇吃已經不錯,后來又覺得放在林子里自然養殖很好。
現在已經覺得這種方式出苗太慢啦!
不應該啊,砍花法當初可是漂洋過海,遠播到小日子那邊去了呀!
事實證明砍花法確實名副其實的好使,只是寒枝太心急了而已。
又過了一個月,樹皮上,尤其是缺口疤痕的地方終于可以看到一些蔓延的白色菌絲。
這就是成功了!
不過砍花法得要兩年以上的培菌管理,才能形成香菇實體。
砍花法除了可以用來種植香菇,木耳也可以用這種辦法。
入冬之前,寒枝在山里重新挑選了一塊山場。
香菇能不能豐收,山場選擇至關重要。
之前那片山場雖然不錯,但不是最好的。
對周邊的山區地形已經很熟悉的狩獵隊員帶著寒枝找到了一處理想場地,那些有菌絲的香菇都被移到了那里。
新山地周圍的樹種也非常好,依然是寒枝最喜歡的殼斗科家族。
因為種香菇就屬甜楮、栲櫧、楓等殼斗科植物為最好,其他樹種都會對產量和質量有影響的。
菌絲還在成長中的櫟木放在山里,但那些已經冒出了不少菇苗的櫟木則被族人們帶了回去。
蘑菇棚是專門搭建的,墻是火墻,就是為了冬天里面的溫度也能達到二十度,這樣最利于香菇生長。
費這么大勁都是因為香菇它太好吃了。
野生菌菇里面雖然也有一些好吃的品種,但是往往不易實現人工種植,香菇它不一樣,它又好吃又高產,只要知道辦法,就能變得又好種。
在棚里種植的唯一缺點就是光照不夠,所以開傘的香菇面都是黑色而不是裂開的花菇。
但總體來說瑕不掩瑜,女媧氏香菇種植技術,大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