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六至八個月就可以成熟,不過為了口感和營養,最好是長滿一年再采收得好。
(ps:前文的兩年已經改一年了。)
山里的野山藥明年估計又可以挖一輪。
之所以不是年年進山挖,是因為長在山里的那些,沒有經過人工施肥,土地肥力不夠,一年時間只能長一點點,要給它時間積蓄營養才行。
抽十畝地種小麥。
不是寒枝不想多種,而是種子不夠啊。
從鯉族人那里一共就得了一百來斤小麥,又吃了一些,回來一稱,只剩一百一十斤。
也因為這樣,所以她決定今年上半年依然種上一茬春小麥,下個月的月尾差不多正好是播種時間。
等到九月份就可以收獲,然后十月份再種一茬。不這樣的話,小麥放在那里就白白浪費了幾個月的時間。
春季種冬小麥,會造成減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開春種冬麥,很容易讓麥苗在夏天瘋長卻不開花或者晚開花。
這是因為小麥花蕾的自身特殊性,需要一段時間的低溫才可以成功分化。
不過也有一種解決辦法,就是燜麥罐。
把麥種燜在罐子里面,在0-5°的環境里,經過四十多天的人工低溫處理,可以解決冬小麥在春播以后麥苗瘋長不開花的問題。
寒枝回來以后第一時間處理了這件事情,這是重中之重。
麥種已經分裝進陶罐里,然后放在了存放冰塊的地窖旁邊。
只能放這里,如今外面白天中午的氣溫都能到十幾度,即使是晚上,也不會到零度以下。
再來一場倒春寒,估計氣溫就會徹底上升。
燜麥種的時間不夠,如今馬上進入三月,而春小麥適合的播種季節就在三月下旬或者四月上旬。
本地不能拖到四月上旬再種,因為太暖和,最遲也要在三月底種下去,最后大概會差個十天左右不能繼續燜麥種。
不過這也比沒做過任何處理要強。
第一批麥子的產量寒枝沒報什么指望,只要一百一十斤都種下,最后能收回兩百斤,那就算成功。
一畝地的麥種需要的數量并不固定,按照時間越晚需要的麥種越多來算,這一茬春小麥,寒枝準備一畝地準備十一斤種子。
等到秋末再種的時候,每畝地需要的種子就是十五至二十斤了。
這還是她已經降低過的標準。
沒辦法,種子太少,每畝地適當的少種一些,多施肥多照顧,盡量精耕細作。
剩下二十畝地,留三畝地培育蔬菜,五畝地種牧草,例如苜蓿什么的,其余都種菽,也就是巨人族去年送來的大豆。
種子不夠不要緊,大豆也可以七八月份再種的,等巨人們帶來今年的大豆,再把它種下去。
這樣也可以讓族里人開荒的腳步沒那么緊,最后的十幾畝地只要在秋天之前陸續開出來就行。
之所以種這么多大豆,不光是因為寒枝準備多養點牲畜,比如羊和野豬,還因為大豆它固氮肥地啊,種完大豆以后來年種禾本科植物可以增產。
種苜蓿也是一樣,又能喂牲畜,又能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