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五月,金黃的油菜花早已開敗,取而代之的是長得像豆莢一般,卻要細長的多的果實掛上了枝頭。
雇工們每日精心照料,松土、追肥、灌溉,就連小孩們也時不時來這片地里轉悠,看見地里有一棵草就趕緊給拔起來,也因此作物長勢十分喜人。
風氏種植的這種白菜型油菜,也叫南方油白菜,是普通小白菜的一個油用變種。在沒有結果之前,很容易被誤認為后世的小白菜,因為兩者長得十分相似。
幸虧這個時候全世界都處于全新世大暖期,不然這種白菜大概是無法在風氏居住區域播種的,因為這個品種并不耐寒,后世多在南方種植,所以才叫南方油白菜。
對比后世由別國引進的甘藍型油菜,南方油白菜的特點是植株矮小、葉片寬大、角果短粗種子更小。一千粒種子的重量只有兩三克,含油率只有30%-35%。
但和同期的油料作物,比如普通茶籽的17至20含油率,又或者麻櫟果,也就是橡果少得可憐的百分之五含油率相比,油菜籽就被對比的非常優秀了。
這個時候,大概只有一種油料作物出油率可以和油菜籽互較高下,那就是商周時期的食用漢麻的火麻仁。
不過本地目前還沒發現這種漢麻,等到以后在其他地方發現了,倒是可以和油菜籽一樣培育起來。
品種不行,只能以數量來湊了。
白天的氣溫越來越高,地里的油菜角果也逐漸一點點變黃,籽粒變硬,用指甲壓下去,如果沒有凹陷,就說明可以收割了。
雇工們拿著鐮刀,依次下地開始收割成熟植株,割斷后捆扎起來,然后立在田間晾曬個三五天,保證菜籽繼續后熟,順便可以降低水分。
鹽堿地被清理出一大片空地來,風氏又做了個巨大的石碾,以人力拉著將地面來回碾壓的更加厚實,以便做曬場用。
晾曬好的油菜被放在曬場上,工人們拿著連枷來回拍打,角果裂開,籽粒崩落在地。
地上的菜籽被曬干后,被倒進木制扇車的進料口,搖動搖把后產生的風力可以直接把菜籽中的灰塵、穎殼、癟粒以及各種雜質直接吹出去。
扇車是寒枝照著前世老家的機器照做的,這東西很多農村地區都還在使用,幾千年樣式都沒怎么變過。
不光菜籽油能用,等以后收割麥子稻谷,都可以用扇車揚灰。
“這個榨法和茶籽還有桐油差不多嘛。”蓮正在灶下燒火,看著芮拿著鏟子在鍋中翻炒菜籽,自覺發現了一個大秘密。
“還用你說。”旁邊的榆白她一眼。
小巫醫以前就說過了,這些油料作物的榨油方式基本都一樣,無非就是炒熟、破殼、蒸坯,包成餅開榨。
蓮很不服氣,“枝說的時候我肯定不在。”
榆直接拆穿:“你就坐我旁邊呢。”
蓮剛想繼續和榆斗幾句嘴,卻忽然被鍋里的香氣引走了注意力。
她用力嗅了嗅空氣中那股因為籽粒被炒至表皮開裂后散發出來的特殊香氣,高興的嚷了一句:“好了吧族長!!有香味了,枝說香味出來就能出鍋攤涼啦!”
芮點點頭,示意把盛菜籽的容具拿過來。
雇工們拿著筷子在燙熱的菜籽中翻動,加速晾涼。
石臼都已經被清洗干凈放置在一旁,晾涼的菜籽會被裝進臼里舂成粉。
去年做榨桐油的機器時,連菜籽油的榨油機也一并做好了,直接從倉庫里面翻找出來洗洗灰就能用。
幾個還不太懂事的雇工小孩們吮著手指坐在曬場邊緣,聞著空氣中的油香,直想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