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中得了舊課本的小孫女雖然很高興,但苦于無人教習的話確實看不懂課本。
不過有人可以看懂。
她的小伙伴乙每個月會有一半的時間,一直住在風氏學堂讀書。
想要在那兒讀書也是有條件的,首先除了吃的,一般都是粟米、稻米或者麥子需要自帶,另外還有菜錢和住宿費用這些也需要交給風氏,用糧食、麻布或者自家雞抵都可以。
雖然孩子在家也要吃飯所以自帶糧食這件事沒什么問題,不過若是不去風氏讀書,就不會多出來那些額外的費用。
一些自認為精明的家長們便并不把“讀書”認為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畢竟先民們沒上過那個什么學,不也照樣種地活的好好的么?
寒枝對此也并不強求。
風氏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辦理學校其實是一件十分勉強的事,但她還是堅持辦理的原因就是這樣可以提前培育篩選人才。
這第一批可以來上學的,家庭情況大致可以分成兩種。
一種是家中不缺糧食,也不缺小孩幫著干活,把小孩送去學校,權當是花點糧食讓人帶孩子,順便學點東西。
還有一些,就是家里雖然糧食不多,但是雙親比較有遠見,認為風氏之所以能有今天,無異于是因為他們部落里無論大人小孩,掌握的知識都遠比同齡人要多。
這樣的風氏愿意把知識傳播出來,代價只是出一些糧食
那么即使自己少吃幾口,也是要把孩子送去試一試的。
至于上學期間的安全問題,不用擔心。
在風氏上學是很安全的,每月月初去上學時由自家的大人送去學堂,月中則由風氏專門安排的人送回去。
她們有一種以牛拉動的特制板車,用木頭和一些鐵制的零件拼接而成,一個車上可以坐十來個小孩。
目前只有附近二十幾公里的部落愿意將家中小孩送去讀書,更遠一些的就沒辦法了。
寒枝特意測算過,當下人的體力比后世的人要好一些,光憑兩條腿走路的話,時速大概在6公里左右。
二十幾公里需要走上四小時,來回八小時,正好早上出門晚上到家。
不過這是在路況好的情況下,遇到那些住的偏僻些,需要爬山過河的部落民,就不止用這么點時間了。
所以方圓五十公里大概有一半的部落是無法將孩子送來讀書的。
這也沒辦法,后世行路難的情況可是持續了幾千年的,風氏目前還沒有富到可以修路,就只能盡己所能,為附近的人便宜行事。
乙家里的情況是屬于父母有遠見的,所以去年就開始送乙去風氏念書了。
好奇心十分旺盛的小孫女決定帶著她的兩本舊課本去找乙。
乙果然是知道課本怎么讀的。
“咦,這不是去年我才學過的初級語文和數學嗎?你怎么有風氏的教材?哎呀,是不是你們巫醫同意結盟,你也要去上學啦?太好了,那我們以后可以結伴念書,雖然不是一個班,但是吃飯睡覺都可以一起呢。”
小孫女大人模樣的嘆口氣,“唉,我也想啊,但是阿祖說巫醫就是不同意呢,這是我阿祖從集市上換來的舊課本,家里人都看不懂,所以我來找你問問呢。”
乙聽完便也跟著嘆口氣:“真是不知你們的巫醫在想什么,結盟這么好的事情,為何一直不答應,害得你都不能讀書!!”
兩個小孩不約而同的搖搖頭,認為這巫醫真是太不懂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