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氏的礦山離她們原來的制陶作坊并不遠,只隔著兩個山頭而已。
附近幾座山頭早已不是當初那副人跡罕至鳥獸橫行的模樣,而是遍地蓋起了土墻草屋,處處有人聲。
寒枝現在十分確定,當初畫卷將她們拋出時,一定是嚴格挑選了地方的,不然靠著風氏自己的勘測技術,不知道要花多久時間,才能找到一個既有高嶺土又有豐富的煤層還有大量礦產的風水寶地。
這些東西此前一直不為人所知,自然也就無人開采,一直到風氏來了之后,當地人才知道他們居然就住在寶山附近。
只是等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附近大大小小的資源礦產都已經被風氏包圓,誰敢不長眼的私底下偷偷開挖,不被發現倒還好,一旦發現,風氏必是要嚴懲的。
但話又說回來,資源雖然都被風氏獨占,但周圍的部落民們日子卻一天天更好起來。
隨著新農具的普及,灌溉引水技術的改進,熟練掌握堆肥法以及搭配著從風氏那里換來的糧種,許多地方的畝產,從原來的六十至八十斤,提升至一百五十斤左右。
畝產提升兩倍,意味著只需要種上比從前少一半的田地,就可以收獲同樣的糧食,不止這樣,因為農具改進以及灌溉的便利,種田需要的人手也比從前少了一半。
如今一個壯勞力,一年就可以種十幾畝地,完全夠自家人吃用了,那多出來的人,自然就可以去尋求別的出路。
而去風氏做工,就是大河流域上游的部落民們最喜歡的出路。
制陶坊是不太好進的,白陶如今家家戶戶都有,稍微愛惜些的人家,買一件陶器可以用好幾年,只是會有小概率幾率摔碎以后才會再購買。
這就導致白陶的市場在本地早已經飽和,最大的銷路其實是往中下游的大城又或者更遠的地方。
陶坊一年只需要開個三兩月,就已經足夠供貨了。
因為是風氏最初的核心產業,所以陶坊里不少成員都是元老級的人物,管理人員日常還要兼職其他作坊的工作,就連技術工也不止會制陶,同時對于冶鐵之類的事情也十分了解。
制衣坊倒不算難進,不過進去之后還要接受測試,手太笨的人往往是干不來里面的活的。
最好進的還是磚廠,這是今年才新開的廠子所以很缺人,招聘欄上就屬他們張貼的廣告最大。
“包吃包住,一日三餐加夜宵,一餐會有肉食供應,六人間宿舍,每日工作時間為八小時。”
一個小女孩坐在公告欄旁邊的凳子上,一邊幫著來找活干卻不識字的人念招聘廣告,一邊給他們補充更詳細的信息。
“這早上呢,八點開工,食堂六點半就開始供應早食,早上一般是饅頭加燉菜,中午十二點開始供應午飯,肉菜也基本都是在中午才有,晚飯五點開始供應,夜宵要等八點之后,每頓都管飽的,想吃多少吃多少啊。”
風氏除了在這附近開辟了近千畝地用來種植油菜之外,還在結盟的許多部落附近開辟了新地,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祝葵手里的田地也都被風氏收歸名下,所以她們手里有著大量的田地。
從各地收集來的虜隸到了風氏之后都成了給她們種田的雇工,這些雇工只要有個地方住又能吃飽,就能死心塌地的為風氏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