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遭刺殺的事申耽曾從自己在荊州的友人提過。
而水土不服又是這個時代遠行之人常有的通病。
對于這突如其來的一幕,申耽雖詫異,但只當是這仆人與劉禪主仆情深,不疑有他。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少年的外貌,讓人以為是天真表露,從而放松警惕不以為有詐。
申耽趕緊傳喚來下人,命其速速將劉禪的酒換成茶湯。
“不可!”
不想,劉禪竟親自開口拒絕。
茶湯,顧名思義,粗茶淡飯,這時候的茶真就是能當湯喝的。
這時人們又將茶湯叫做茗粥,即是用茶樹生葉煮成羹湯。
其內加上蔥姜蒜,撒上鹽,有條件的再煮上一些肉。
而且味道嘛……只能說介于難喝與不好喝之間。
不想喝這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要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看到自己對申家的情誼比金堅啊。
劉禪推開黃皓,然后慷慨激昂地說申家守土一方,又能及時撥亂反正,解蒼生避于倒懸之苦,使百姓免于兵戈之禍。
“……而我所憑借的,不過是父輩的余蔭罷了,怎么能在大功之臣面前倨傲呢?”
說罷,不等他人反應過來,劉禪一仰頭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父親不能親來漢中,但我絕不會讓申府君的功勞被遮蔽,我一定會向父親具言您的功績。”
看的申耽一愣,這時,忽然有人鼓掌稱贊起劉禪來,說他年少有為,謙遜有禮之類的話。
不少人被帶著也跟著夸贊起來,紛紛贊揚劉禪識大體有德行,善待有功之臣什么的。
申耽作揖,說大漢被奸臣欺凌,自己早就想著匡扶漢室,為大漢鞠躬盡瘁了,而后也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賓主盡歡,宴會上和諧的不能再和諧了。
劉禪趁機宣布,地方上應該靠鄉賢教化治理。
那誰是鄉賢呢,就是在座吃得滿嘴流油的諸位啊!
所有人官職照舊,熱鬧過后,上庸還是你們的上庸,一切都回歸原樣仿佛沒什么變化。
天還是那個天,地主豪強還是那一批人,佃戶貧農也還是那一批人。
豪強們非常高興劉禪保障了他們繼續做人上人的利益。
不僅日常交談中常稱贊劉禪在宴會上謙遜有禮的言行,讓劉禪的名聲在本地傳揚。
因為劉禪軍紀嚴明,沒有騷擾地方,所以更是有不少人主動拿出一些酒肉糧食來勞軍。
端的是其樂融融,軍民魚水。
要說變化其實也有,城頭上魏的旗幟被撤下當柴燒,換上了嶄新的漢旗。
官員在人口中也一個個變成大漢純臣。
這些就是細枝末節不值一提的小事了。
宴會之后,在劉禪有意無意地推波助瀾之下。
很快本地上上下下大多數人都知道了劉禪是非常信重禮待申家的。
所謂君使臣以禮,那么,接下來就應該是臣事君以忠。
這是規矩,也叫禮制,是世家門閥的道德準繩、立身之本。
申耽是守規矩的,他表現的非常勤懇,但是這時候,民間四處似乎傳出一些不好的聲音。
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說他申家意圖造反而已。
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正在勾決死刑犯的申耽猛地一驚,毛筆掉在桌子上落下一灘墨水。
壞了,這是有人在搞我申家,然后他下令家仆趕緊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