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二人在軍中不過是一個曲軍候和一個屯長(百人將),便沒有同意他們的請求。
“這是你們的家恨,但更是國仇啊。侯、衛二位將軍是為了朝廷討伐逆賊而殉國,他們是大漢忠臣。”
“身為忠臣之后,你們應當以為朝廷討逆為重,他日封侯拜相,靈前祭拜才能真正寬慰祖輩、光耀門楣啊。”
劉禪言辭懇切,并給予二人大量賞賜,說得二人感動非常涕泗流淚,發誓要討滅魏國。
雖然二人不再執迷于手刃仇敵,但是對于曹仁及其麾下的仇恨并沒有消失。
他們將三尺白綾從曹仁脖子上繞過一圈,而后將白綾的兩頭遞到常雕手里。
絞死,是貴族死刑的最高禮儀。
殺死貴族的時候不應當讓其血沾染在泥土上,這也是當年曹操斬首呂布之前為何要令人先將其絞死的原因。
同時這樣還能保證尸身完整。(呂布死后被砍頭,主要是曹操當時還有傳首四方的需要)
漢朝極重視喪葬禮儀,下葬尸身的完整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天黎明時分,太陽穿透層層云霧,斜射在大地上。
一束光輝正巧投射在樊城的斷壁殘垣,此時天色還有些暗,若是拉到遠景,這古戰場倒是非常的有詩情畫意。
而發動俘虜起事,帶著百余人殺出漢軍包圍的常雕全無心思欣賞此景。
這百余魏軍士卒深信他們之所以能如此順利的殺出來,是因為漢軍這次打了打勝仗之后驕傲自滿而放松警惕。
唯有常雕知曉,這一切,不過都是在那個只聞其名,不見其面的漢中王世子劉禪的謀劃之中罷了。
“為我辦一件事,事成之后不會有任何人知道曹仁是死于你手。”
昨晚,帳內身影如是說。
跪在帳外的常雕不發一言,但帳內之人似乎并不在意他的無禮之舉。
“南陽新野一帶的民眾被曹操遷徙去了汝南屯田,其中有不少鄧氏族人。”
“你為我尋一人,最好能連帶著其家眷都給我送來……活要見人,死要見尸。”
劉禪吩咐完畢之后,這次常雕有反應了,他答應了劉禪的要求。
而后便是常雕回到俘虜營,發動一些魏軍俘虜趁著五更時分最為放松警惕的時候暴起發難,殺死監管他們的漢兵奪路而逃。
雖然漢軍立刻拉警報,但在支援部隊趕到之時,仍有百余人突圍而出。
便是常雕所帶領的這一支。
漢軍象征性的追逐一段距離之后便回去了,以至于所有人都有劫后余生的慶幸。
唯有常雕心事滿滿,“鄧艾,字士載,原名鄧范,自幼喪父,說話口吃……”
鄧氏是南陽新野一帶的大族,但是大族之內也分核心與外圍。
大量支脈小宗其實和佃戶一樣,都是被主家壓榨的存在。
鄧艾是云臺二十八將鄧禹的后人,只不過跟劉備這個中山靖王之后一樣,家族繁衍上百年后他們這一支破落了。
這個時間段關于他的資料并不多,劉禪只是知道他擔任著稻田守叢吏草一職,具體在哪個莊屯田便不得而知了。
但鄧氏族人應當是聚在一塊的,真要找的話也不至于大海撈針。
幾天后,常雕帶著他們輾轉上百里,一路上啃野草、抓泥鰍、刨樹根挺過來。
等遇上魏軍大部隊之后,一個個都跟野人似的。
“帶我去見魏王,曹征南殉國之前有話要我傳達。”
一聽是曹仁的遺言,所有人都不敢阻攔,常雕被迅速引薦到魏王曹操面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