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現上來看,雙方的主帥是不謀而合。
待關興與吳班一左一右率領漢軍涌上中部坡的時候,魏將王基部也以仗著先發之利,登塬坡東。
魏軍拋射引火之物,意圖燒毀漢軍的哨站箭樓。
箭樓是下面黃土臺,上面是木柵平臺,離地面也就不到四米的高度。
因為遭受不住魏軍的火力,上面的士兵趕緊下到一半便跳下來,并向后面己方部隊充入進去。
因為坡為西緩東急,在這批剛來的漢軍士兵視角中魏軍的出現頗有突然之感。
便是關興和吳班早早的看到了哨站發來的敵情訊號,忽然突臉也是有些驚了一兩個呼吸。
不過狹路相逢也沒什么好說的,直接開干就是了,勇者勝怯懦者亡,沒有其他道理。
關興、吳班各有三千眾,而魏軍第一批剛上坡的,便是只五千眾。
所以只要二人能配合好,占個大便宜不是問題。
一時間,強弓勁弩輪番射擊不停,然后便是大吼沖鋒。
雙方像是不同方向的波浪撞在一起,泛起一陣血花。
正率領第二批人馬爬坡的王基聽著上面的喊殺聲,隱約察覺對方人數略多于自己,拔劍大喊:
“頂住,親兵隨我上!”
這時已經不是慢悠悠調度的時候,即便身為將領,該上就得上。
有他帶著親兵沖鋒在前,身邊的魏軍士兵紛紛收到鼓舞,爬坡的效率明顯提升不少。
陸陸續續更多的魏軍登上塬坡,人數已經反過來超過了漢軍,剛剛有些被推著后退的陣線立刻穩固。
甚至反過來推著漢軍的陣線前進了十余步。
并且更多的魏軍士兵向兩側蔓延,意圖保住漢軍的兩角,猶如洋蔥一樣外一層披上去包住內一層那樣。
王基作為曹真的從事中郎將,率領的是曹真本部精銳人馬,人數又更多些。
穩住最初的危機之后,再面對吳班和關興則就顯得略處上風。
然后,自然而然的他的野心大了些,讓兩名副將分別帶著一批人馬向兩翼攤薄。
企圖包住眼前的漢軍,然后像剝竹筍那樣將面前的漢軍一層層撕下來。
但是就在這時,西邊漢軍營寨大門洞開,一大波騎兵沖出。
卻又是那位先前與魏軍打過交道的李豐,以及霍弋親自出馬。
他們率領騎兵匆匆列陣后便開始順著緩坡向上沖鋒,目標正是兩翼暴露出視野的魏軍士兵。
如同兩個鋼叉,要狠狠的扎向魏軍伸得有些過界的兩手。
這就是漢軍的優勢了,作為防守方,他們的支援更快。
眼看著要被反打,且漢軍騎兵部隊數量驚人。
雖然沒有呈現呈鋪天蓋地之勢,但是扎透他的兩翼部隊是沒問題的。
王基有些慌忙,想要撤退引漢軍下東坡,然后憑后方的大魏鐵騎反沖漢軍。
東面坡度大,漢軍追過來容易,想要逃就難嘍。
但是這個想法剛出來,就被王基否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