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朝廷的主要戰斗力還是依靠常備軍,遠征別地或者戍衛邊疆都是依靠戰力強大的常備軍。
劉禪和諸葛亮等人的計算過,朝廷若是要完全掌控天下十三州,配合兵役制度下,朝廷手中的兵力總數量當維持在三十萬。
其中常備軍當不低于八萬人,將天下分為五個戰區和中央一共六個區域,進行常備駐守。
這個數量,常備軍達到了,但是服役兵力目前季漢還有一些差距的。
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天下大亂之后人口銳減。
以及劉禪又為了減輕百姓負擔,嚴格執行百姓青壯只兩年服兵役的制度兩個原因。
這一點劉禪并不太擔心,隨著朝廷掌握的人口的增加,這個數量肯定也會增加。
他的關注點在三十萬這個數量上,他明白這已經是相當低調,不能再降,再少就會有國防漏洞。
這方面西漢、東漢分別給了正面和反面教材。
當然,東漢初期那個數量有水分,其中包括了十一萬人的屬國兵力。
屬國兵是指在屬國都尉統轄下服屬于漢王朝的少數民族兵,屬兩漢邊防兵系統。
雖然這股兵力在紙面上確實很唬人,但是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部分兵馬是不可靠的,至少劉禪和諸葛亮都有這樣的認識。
此外,東漢初期還有邊防軍總兵力約兩萬四千人、各郡國總兵力約十四萬四千人、中央軍總兵力約一萬兩千多人。
這么來算的話,東漢朝廷有二十九萬的常備兵力,但實際頂用的也就十八萬。
這對一個泱泱大國來說,著實有些小家子氣了,當然,這也是東漢朝廷從一開始就面臨的局限性。
光武帝劉秀都完不成土斷,沒有稅收沒有錢糧,朝廷哪里去養這么多的軍隊。
西漢朝廷則就厲害了,在漢武帝時期,有七十余萬的兵力。
整個西漢,軍隊總數大約在六十萬到八十萬之間徘徊。
當然,也不能單單從數量上指責西漢窮兵黷武。
一個政權擁有多少軍隊,主要看兩個主要因素。
第一,這個政權的國防需求,也可以理解為國防負擔。
第二,這個政權的人口和耕地情況。
人口總量多,當然就意味著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情況下,能夠征召更多的軍隊。
耕地的數量,直接意味著后勤保障能力,因為幾十萬或者更多的軍隊,需要民間供養。
單從國防需求方面來看,這一點諸葛亮稍微一講解就能明白。
這方面,他的見識方面是比諸葛亮要豐富一些的。
以后來的宋朝、明朝為例,由于國防負擔非常重,宋朝、明朝的朝廷兵力,都達到了一百萬以上。
明初時,有衛所164,每衛約萬人,另有84個獨立千戶所,全國總兵力接近170萬。
在老朱快寄掉之前,洪武二十六年時全國兵力達到驚人的280萬人。
與之相比,唐朝打服了周邊各個政權以后,李世民后期只需要50多萬的軍隊即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