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帝國的學說,不是一家一姓的學說,人人可學,人人可成為圣人門徒。
凡是愿意轉投圣人學問的,都可以被視作圣人門徒。
不會被排斥,沒有學歷歧視,且朝廷不會追究他們原本所學的是否為正統學術。
這道圣旨,是皇帝的讓步,也是皇帝的承諾。
朝堂上的有識之士瞬間就明白了,陛下這一招以退為進將成為對士人集團的絕殺。
因為這道圣旨,瞬間擊中了相當一部分不敢反抗皇帝,但是對于即將失去政治權利,又感到非常不安,擔心自己不能被新秩序所接納的士人的內心。
作為非一流士人的體量更大一些的二三流士人,他們對于自己所學的學術并沒有太大的忠誠。
畢竟那不是他們的家傳經典,他們離家千百里去游學,學習那些家法,只是為了獲得一個上升渠道。
至于具體學哪個家法,并不重要,哪家要他們他們就去學哪家,他們所在意的是做官的資格。
而劉禪現在明確告訴他們,不管你先前學啥,只要你來,只要你愿意學官方正統學說,出仕為官的大門就會向你敞開。
皇帝張開雙臂,那么你們選擇的時候到了,來吧站隊吧,是生存還是離開?
大朝會后,楊亮,伊籍、諸葛亮等人的府邸的訪客越來越多。
陸續有朝廷官員上奏強烈支持皇帝廢除偽學,我們走過的彎路不能再讓后人走了,否則是極為不負責任的表現。
絲毫不羞愧自己先前的表現,君子談義、小人說利。
他們說著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來掩蓋自己因為得到承諾能成為新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而心里狂喜。
隨后劉禪下詔,謙虛的表示,此次去偽存真確立五經正統的臨華殿會議事關人心所向,干系重大,十分重要。
需要足夠威望的經學大家來主持,于是劉禪詔命侍中、諫議大夫杜微為治書侍御史。
并任命書法大家,京兆韋氏出身的韋誕為侍中,讓他和汝南太守胡昭分別為左、右治書御史,擔任杜微的副手。
讓三個名聲顯赫的人物來領銜隊伍,一起主持此次會議。
相信他們定能認真嚴肅的考證真偽,得出詳實可靠的結果。
當然了,劉禪素來重視民主,所以不會讓少數人專斷。
于是欽點了好多自己看好的五家學說的官僚士大夫進入三人所領銜的治書團隊。
而沒被選中的九家家法的切身利益者慌了,如墜冰窟的慌亂。
因為科舉舉辦在即,大量士人聚集京師周邊,他們早早的抱團在了一起。
面對皇帝這要顛覆歷史潮流、與他們這批士人決裂的舉動,他們將發出最后的吼聲。
劉禪不是第一個想要這么做的皇帝,上一個是漢孝靈皇帝。
他在位期間,曾經下詔讓蔡邕等人鐫刻熹平石經。
漢靈帝就是被五經異字太多而困擾,覺得各家家法對經文的理解不一的現象很不合理。
所以他也是本能的希望統一五經異字,只不過他只是看到表面而行動。
并沒有關注到這背后的巨大利益糾葛,僅僅是憑借皇帝的心意而做出了那個決定。
而劉禪則是目的清晰、并且深刻了解其背景和意義,并計算了成功率之后的行動。
雙方的區別就是,一個是一時興起,另一個是蓄謀已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