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這一現象會隨著傳統科舉的壯大而被加強。
因此,劉禪需要從一開始就將科舉改造成熟,同時配合上武學教育和武舉取士,達到文武并重的趨勢。
當然,武人的確應該強悍,體質不強談何棟梁。
但劉禪并不想要自己的武進士都是些大老粗,他們是官,是武官,不是只用來沖鋒陷陣的莽夫。
應該讀書識字,明事理懂兵法,熟悉天文地理,能夠行軍布陣爾虞我詐。
文武教材不同,術業有專攻,沒有高下之分,武學也要高學歷。
與傳統的武舉不同,劉禪要的武舉也是取士,畢竟‘壯士’也是士。
在劉禪的規劃中,太學中有很多學院。
其中就有一座講武堂,以大量兵書為教材,教授軍事戰略知識。
大漢對軍事人才的要求很高,只有優秀的將領才能統領大漢的王師,受王命征戰四方為率土之濱。
大漢的軍隊,需要擁有更多具備專業軍事知識的參謀人才,乃至于戰陣指揮將領。
一般的武藝方面,在軍營里訓練上兩三年,便是普通人,也能獲得相當程度的戰斗力。
但是那些兵書兵法,軍事戰術乃至于戰略方面,除了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大多數人都得經過專業化的學習和訓練才能獲得。
而這些知識,除了一些將門世家之外。
便只有掌握了大量兵書典藏,以及擁有大量戰場宿將的中央朝廷能夠施教了。
總之,科舉取代察舉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持久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科舉就是上層建筑。
而背后配套的教育系統,對人才培養的人力物力投入,持續的規章制度完善則是基礎。
劉禪想要改變的事情有很多,因為他知道科舉也不是公平的。
就學費、路費經濟方面,不少底層寒庶的讀書人就會被淘汰掉。
當下,進行義務教育就是癡人說夢,能一瞬間就將朝廷的財政給干廢掉,然后將整個漢朝廷拖入破產。
朝廷便是平抑全國各地地方的藥堂物價,便已經付出相當大的財政支出。
治病救人乃是大功德,劉禪一開始就很重視,這些年里也是挽救了大量嬰幼兒,為人口增長做出顯著貢獻。
因為朝廷親自出手降低看病成本問題,百姓們有病就治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而不再是請巫婆,求仙問藥,對于朝廷提高百姓凝聚力,打擊封建迷信很有幫助。
對于醫療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藥價不可避免的因為供需關系的轉變而漲價。
但是朝廷也不能干看著其漲價,否則善政就會變成惡政。
于是朝廷對于許多種藥材進行了財政補貼,讓藥商賺到錢,并且百姓用藥依舊維持低價。
同時各地加大藥材種植建設力度,擴大生產。
并且各地官府根據人口專門劃出藥田份額,由各地醫務官管理,這為朝廷節省了大量成本。
此外就是人才建設,例如自江陵醫學院之后,成都醫學院、長安醫學院也陸續建立,每年為社會輸送近千名能治病救人的優秀畢業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