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對于朝廷來說,依靠民間自覺是不長遠的。
最重要的是和文教一樣,形成從基礎到精英的系統性教育體系。
有了人才梯隊,有了大量憑借武舉為官的利益集團,才能促進武舉考試的穩固,形成正向循環。
首先是太學里面的講武堂,除了選拔軍中優秀將士進修、勛貴子弟入學之外。
之后還要擴大招生,獲取民間的源頭活水,乃至于之后還要下沉到州郡,建設一些州所屬和郡所屬的講武堂,形成系統。
劉禪規定,文武科舉的結果同一天公布。
名次也都采取相同的方式進行排列,分一甲二甲三甲。
文武各自有自己的狀元、榜眼、探花郎。
他們將一同進行御街夸官,享受從王侯將相到黎民百姓的贊美和追捧,享受屬于他們的榮耀。
劉禪要借此打造朝廷文武并重的基本原則,乃至于之后寫入法律的基本國策。
對于這次大規模科舉考試,最高興的還是那些寒庶子弟。
他們覺得自己找到了千年難遇的機會。
在那些高門大姓眼中泥腿子出身的他們,本身很難獲得入仕的資格。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這種事情,在以前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可是現在,卻成為了現實,這對他們是絕對的利好之事。
在以往的個人情社會里,他們很難融入那些利益集團,想送人情都送不出去。
如果沒有這樣的競爭性的公平考試,他們絕大多數人,哪怕有才華如魏逆程昱那般,也得等到四五十才能做一個芝麻小官。
他們不再需要花費極大的精力財力去尋求某個大名士或者朝廷大佬的一眼賞識。
不用再費力揚名,拼命的養望,只需去參加考試,用自己的所學接受考驗。
一旦名列皇榜,他們可以當官,這是他們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爭取的利益,再也不用看那些大佬的臉色。
命運的齒輪由此開始朝著另一個方向轉動了,他們如何能不激動。
其次便是那些新占領,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處于政治邊緣外圍進不來的讀書人。
或者本來能進來但被五經正統排擠的那批人。
他們赫然發現,五經正統門庭若市,一時半會擠不進去。
但是這個科舉也是個機會。
不用舉薦,不用有上層關系,不限戶籍、不限地域,只要自認是大漢子民都可參加。
簡直就是上天給他們關了門又開了扇窗戶。
雖然從門里走進去更加體面,但是重點是進去,體不體面無所謂了。
從窗戶也是能跳進去的,人生就該多多嘗試,多抓機會,于是他們也積極擁抱了科舉。
根據報名信息統計出來的結果,在報名截止前,這一次參加考試的文舉士人有兩千六百五十一人。
武舉就相對少了許多,比直接腰斬還少一點,為一千兩百八十三人。
所以,此次科舉總計報考人數,為三千九百三十四人,接近當年成都掄才大典的三倍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