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今天是位居廟堂之高,手握權柄的重臣。
而眼前這些處江湖之遠的士人,斗志昂揚。
將來其中或許就會有人能占到今天自己的位置上。
以至于二人都忍不住有些急迫感,暗暗有了要督促家中子弟勤學苦練的心思。
劉禪似乎是能感受到他們的危機感,或者說讓官僚勛貴們卷起來本就是他想要達成的結果。
“不問閥閱家世,不問祖上榮光,但憑手中刀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如今這些大好兒郎,在這里奮筆疾書,奮力拼搏前程,才是我大漢兒郎當為之事。”
站在樓上,劉禪輕拍欄桿,仿佛看到了大漢國運蒸蒸日上的未來。
聞劉禪感慨,二人心底也頗有些認可動容。
諸葛亮從來不吝嗇他對劉禪的夸贊,他經常當面,或者跟別人說話的時候夸贊劉禪。
“陛下聰明睿智,武略已經足以睥睨天下群英,更兼顧文治,此科舉之道如開天辟地,又如春風化雨,定然是以孝文、孝武皇帝所并列的被后世之人稱道的圣明天子啊。”
諸葛亮的溢美之詞并不是拍馬屁,他也不需要拍劉禪的馬屁。
而是發自內心的為自己當年的隆中對化虛為實得到實現而高興,發自內心的為自己建功立業、興復漢室、名流千古而高興。
黃權嘴巴微張的看了看諸葛亮,而后又看向劉禪。
他覺得自己在這個場面上應該說些什么,但是他也不是個會拍馬屁的人。
于是,大腦急速轉動之后說出一句:“臣附議。”
劉禪笑著擺了擺手,并沒有在意這小插曲,而是帶著他們繼續感受考場上那緊張與昂揚并存的氛圍。
越是看此,劉禪越是認可施行全民義務教育的偉大。
他抬手指向樓外:“九州數千萬的生靈,直到后漢末年,擁有讀寫能力之人也不過四十萬人。”
“文字乃是文明的載體,泱泱華夏數千萬人吶,卻只有四十萬人能夠接觸并使用文字,這難道不是很不合理嗎?”
“圣人在好幾百年前就在興教化,后世多少人打著圣人的旗號再大談教化之責,然而這就是他們教化的結果?”
“其實,他們眼里只有家族子弟,姻親故舊,哪里在意天下人呢,哪里會去管剩下來的數千萬人。”
“這些人就算一輩子都不識字,一輩子連自己的名字長什么樣都不知道,稀里糊涂的連年齡也不知道,與他們都沒有任何關系。”
聞言,諸葛亮和黃權皆是啞舌,陛下對士人階級的敵意如今儼然人盡皆知。
黃權和諸葛亮他們雖然從未為所謂的士人利益而站到朝廷的對立面。
但是他們也算是標準的士人,長久以來的身份認同感讓他們不能肆意的對士人階級開噴。
當然,比起士人階級,需要站隊的時候,現在身處高位的他們自然會站到朝廷這邊。
而他們也知道劉禪說的是那些閥閱之家,跟他們關系不大。
所以只是選擇沉默,對于皇帝和臣僚來說,有一個潛規則。
那就是臣僚不竭力反對的,便是皇帝能做到,而皇帝沒有同意的,都是臣僚不能做的。